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发展历史及特点 | 第10-11页 |
1.1.1 发展历史 | 第10-11页 |
1.1.2 特点 | 第11页 |
1.2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连接方式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连接方法分类 | 第12页 |
1.2.2 灌浆套筒连接 | 第12-13页 |
1.2.3 预应力连接 | 第13-14页 |
1.2.4 后浇式连接 | 第14-15页 |
1.3 异形柱特点及发展历史 | 第15-16页 |
1.3.1 异形柱特点 | 第15页 |
1.3.2 异形柱发展历史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有限元模型介绍 | 第18-34页 |
2.1 软件介绍 | 第18-22页 |
2.1.1 Midas Gen | 第18-20页 |
2.1.2 Midas FEA | 第20-22页 |
2.2 地震波的选择 | 第22-24页 |
2.2.1 规范条例 | 第22-23页 |
2.2.2 地震波调幅系数 | 第23-24页 |
2.3 整体有限元模型 | 第24-27页 |
2.3.1 案例背景 | 第24-25页 |
2.3.2 整体模型 | 第25-27页 |
2.4 局部有限元模型 | 第27-33页 |
2.4.1 基本数据 | 第28-29页 |
2.4.2 局部模型 | 第29-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局部节点模型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34-52页 |
3.1 分析原理 | 第34-36页 |
3.1.1 薄弱点分析原则 | 第34页 |
3.1.2 正截面承载力设计方法 | 第34页 |
3.1.3 力的传导角度 | 第34-35页 |
3.1.4 内力图分析 | 第35-36页 |
3.2 梁柱节点分类与汇总 | 第36-38页 |
3.3 梁柱薄弱节点受力分析 | 第38-39页 |
3.3.1 施加荷载 | 第38-39页 |
3.3.2 单元局部坐标系及内力的正负号规定 | 第39页 |
3.4 梁柱薄弱节点选取 | 第39-47页 |
3.4.1 正截面受弯对比 | 第39-44页 |
3.4.2 柱端水平受剪对比分析 | 第44-47页 |
3.5 隔离体荷载及位移边界条件 | 第47-50页 |
3.5.1 力的边界 | 第48-49页 |
3.5.2 位移边界条件 | 第49-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拼接缝对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异型柱框架节点的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 第52-97页 |
4.1 弱化影响原因分析 | 第52-53页 |
4.2 隔离体建模合理性验证 | 第53-64页 |
4.2.1 柱端轴力的对比 | 第54-58页 |
4.2.2 梁端剪力的对比 | 第58-63页 |
4.2.3 梁端弯矩的对比 | 第63-64页 |
4.3 拼接缝处力学体系分析与校核 | 第64-77页 |
4.3.1 校核标准 | 第64页 |
4.3.2 力学分析 | 第64-65页 |
4.3.3 拉压区分析 | 第65-66页 |
4.3.4 斜截面正应力分析 | 第66页 |
4.3.5 斜截面应变分析 | 第66-67页 |
4.3.6 斜截面变形分析 | 第67-68页 |
4.3.7 斜截面中性轴位置变化分析 | 第68页 |
4.3.8 各向内力分析 | 第68-75页 |
4.3.9 各向力矩分析 | 第75-77页 |
4.4 加载前后拼接缝处的对比分析 | 第77-82页 |
4.4.1 拼接缝变形分析 | 第78-79页 |
4.4.2 应变分析 | 第79页 |
4.4.3 拼接缝处纵筋对比分析 | 第79-82页 |
4.5 加载前后梁端面(节点处)的对比分析 | 第82-86页 |
4.5.1 正应力 | 第82-84页 |
4.5.2 剪应力 | 第84-85页 |
4.5.3 梁端面中性轴高度变化 | 第85-86页 |
4.6 跨中挠度的校核对比 | 第86-88页 |
4.7 不同拼接缝位置对梁端应力的影响规律探索 | 第88-94页 |
4.7.1 不同拼接缝位置模型的建立 | 第88-89页 |
4.7.2 不同拼接缝位置对粱端混凝土的应力影响分析 | 第89-94页 |
4.8 本章结论的文献对比佐证 | 第94-95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5.1 结论 | 第97-98页 |
5.2 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刘春原教授历届学生硕士学位论文一览表 | 第103-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