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植物多样性分布及其管护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1.1 植物多样性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1.2 植物多样性相关研究概述 | 第11-14页 |
1.2 邯郸市植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2.1 邯郸市自然概况 | 第17页 |
2.2 调查方法 | 第17-18页 |
2.2.1 随机选择法 | 第17-18页 |
2.2.2 线路调查法 | 第18页 |
2.2.3 普查法 | 第18页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8-20页 |
2.3.1 数据整理 | 第18-19页 |
2.3.2 植物来源界定 | 第19页 |
2.3.3 数据分析 | 第19-20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3章 邯郸市植物多样性分布现状分析 | 第21-46页 |
3.1 植物多样性组成与分布 | 第21-26页 |
3.1.1 植物多样性组成及分布情况 | 第21-24页 |
3.1.2 外来入侵植物总体分布情况 | 第24-25页 |
3.1.3 不同区(县)保护植物分布 | 第25-26页 |
3.2 邯郸市主要植物分布状况 | 第26-45页 |
3.2.1 乡土乔木空间分布 | 第26-32页 |
3.2.2 乡土灌木空间分布 | 第32-37页 |
3.2.3 乡土草本空间分布 | 第37-41页 |
3.2.4 外来入侵植物空间分布 | 第41-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邯郸市植物区系分析 | 第46-57页 |
4.1 植物区系研究的意义 | 第46页 |
4.2 植物区系的分布区特征 | 第46-55页 |
4.2.1 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 第46-47页 |
4.2.2 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 第47-54页 |
4.2.3 蕨类植物分布区类型与分析 | 第54-55页 |
4.3 植物的生活型分析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保护植物的分布与影响因素 | 第57-66页 |
5.1 邯郸市保护植物 | 第57-59页 |
5.2 保护植物与乡土植物分布的关系 | 第59-60页 |
5.3 保护植物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65页 |
5.3.1 不同区(县)人口密度与保护植物分布 | 第60-61页 |
5.3.2 农业发展与保护植物的分布 | 第61-62页 |
5.3.3 保护区域面积与保护植物 | 第62-63页 |
5.3.4 森林覆盖率与保护植物分布 | 第63-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古树名木分布特征 | 第66-73页 |
6.1 古树名木成分分析 | 第66-67页 |
6.2 古树名木分布特点 | 第67-69页 |
6.2.1 分布情况 | 第67-68页 |
6.2.2 生境分布 | 第68页 |
6.2.3 树龄结构 | 第68-69页 |
6.3 古树名木生长状况 | 第69-70页 |
6.3.1 古树生长现状 | 第69-70页 |
6.3.2 名木现状 | 第70页 |
6.4 古树名木保护研究 | 第70-7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7章 植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分析 | 第73-79页 |
7.1 植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分析 | 第73-75页 |
7.1.1 邯郸市植物多样性现状 | 第73页 |
7.1.2 植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 第73-74页 |
7.1.3 植物多样性利用现状 | 第74-75页 |
7.2 保护管理策略 | 第75-79页 |
7.2.1 有效性管理 | 第75-76页 |
7.2.2 建设自然保护小区 | 第76-77页 |
7.2.3 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建议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附录 邯郸市维管束植物名录 | 第86-123页 |
作者简介 | 第12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