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公司导航产品单元式生产管理的改进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与精益生产相关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2 与单元化生产相关的研究 | 第17-19页 |
1.2.3 与生产信息化相关的研究 | 第19-21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21-2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4-34页 |
2.1 单元化生产 | 第24-27页 |
2.1.1 概念及特征 | 第24-25页 |
2.1.2 分类 | 第25-26页 |
2.1.3 单元生产的优劣势比较 | 第26-27页 |
2.2 精益生产管理 | 第27-28页 |
2.2.1 精益生产的界定 | 第28页 |
2.2.2 精益生产的特征 | 第28页 |
2.3 制造业信息化 | 第28-30页 |
2.3.1 制造业信息化的界定 | 第28-29页 |
2.3.2 MES制造执行系统功能介绍 | 第29-30页 |
2.4 业务流程重组 | 第30-34页 |
2.4.1 基本概念 | 第30-31页 |
2.4.2 实施原则和方法 | 第31-34页 |
第三章F公司产品部单元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34-42页 |
3.1 F公司概述 | 第34-35页 |
3.1.1 基本情况 | 第34页 |
3.1.2 组织结构 | 第34-35页 |
3.1.3 产品部主要职责 | 第35页 |
3.2 F公司产品部前期单元化生产的现状 | 第35-39页 |
3.2.1 产品单元的现状描述 | 第35-37页 |
3.2.2 A簇系列产品的单元化生产 | 第37-38页 |
3.2.3 C簇系列产品单元化生产 | 第38-39页 |
3.3 F公司产品部系统级产品单元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3.3.1 前期分工不合理带来的流程问题 | 第39-40页 |
3.3.2 产品早期设计和工程化成熟度不足 | 第40页 |
3.3.3 测试软件开发及测试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第四章F公司产品部系统级生产单元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 第42-62页 |
4.1 改进的目标及基本思路 | 第42页 |
4.1.1 生产单元改进的目标 | 第42页 |
4.1.2 生产单元改进的基本思路 | 第42页 |
4.2 构建单元化管理评价体系 | 第42-47页 |
4.2.1 产品成熟度评价准则 | 第43-44页 |
4.2.2 工程化成熟度评价指标释意 | 第44-47页 |
4.3 C簇产品单元的流程改进 | 第47-52页 |
4.3.1 总体思路 | 第47-48页 |
4.3.2 建立生产模式及并优化流程 | 第48-52页 |
4.4 建立基于信息化的单元化生产体系 | 第52-61页 |
4.4.1 构建基于单元生产的生产管理系统 | 第52-58页 |
4.4.2 基于网络的惯导集中调试系统 | 第58-60页 |
4.4.3 推进基于信息流程的单元生产 | 第60-61页 |
4.5 改进方案实施一年效果评价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改进方案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62-66页 |
5.1 制度保障 | 第62-63页 |
5.1.1 完善生产线的基本运作制度 | 第62-63页 |
5.1.2 加强基础统计工作 | 第63页 |
5.1.3 建立合理的考核激励制度 | 第63页 |
5.2 人员保障 | 第63-65页 |
5.2.1 充分发挥工艺人员的主导作用 | 第63-64页 |
5.2.2 提升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 第64-65页 |
5.3 技术保障 | 第65-66页 |
5.3.1 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 | 第65页 |
5.3.2 持续提升产品的设计水平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6.2 不足及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