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论文--工业设计论文--产品设计论文

基于隐性需求的产品信息表征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工业4.0时代下的感性消费观第10-11页
        1.1.2 物联网下的产品新定义第11页
        1.1.3 传统意象的新浪潮第11页
    1.2 课题研究现状和问题第11-14页
        1.2.1 产品信息表征设计的研究第11-12页
        1.2.2 隐性需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第12-14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3.1 研究的目的第14页
        1.3.2 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1.4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第15-17页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7-18页
        1.5.1 课题研究方法第17页
        1.5.2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第17-18页
    1.6 论文创新之处第18-20页
2 用户隐性需求研究第20-30页
    2.1 需求与隐性需求第20-22页
        2.1.1 冰山理论第20-21页
        2.1.2 用户与设计师的需求第21-22页
    2.2 用户隐性需求的内涵第22页
    2.3 用户隐性需求的特征第22-24页
        2.3.1 用户隐性需求的动态性第23页
        2.3.2 用户隐性需求与显性需求的关联性第23页
        2.3.3 用户隐性需求的可转化性第23-24页
    2.4 用户隐性需求的获取方法第24-26页
        2.4.1 痛点延伸法第25-26页
        2.4.2 人性扩展法第26页
    2.5 本章小结第26-30页
3 产品信息表征概述第30-36页
    3.1 产品信息表征概念第30页
    3.2 产品信息表征认知层次第30-32页
        3.2.1 从一般性认知第30页
        3.2.2 从产品语义上认知第30-31页
        3.2.3 从感性上认知第31-32页
    3.3 产品信息表征的机制与策略第32-33页
    3.4 产品信息表征策略第33-34页
        3.4.1 层次引导策略第33页
        3.4.2 结构呈现策略第33-34页
        3.4.3 减轻认知负荷策略第34页
    3.5 产品信息表征设计流程第34页
    3.6 产品信息表征的优点和局限第34-35页
    3.7 本章小结第35-36页
4 基于隐性需求的产品信息表征设计原则与方法第36-46页
    4.1 基于隐性需求的产品信息表征设计原则第36-37页
        4.1.1 意象激发情结原则第36页
        4.1.2 视觉引导性原则第36-37页
        4.1.3 易操作性原则第37页
        4.1.4 其他设计原则第37页
    4.2 基于隐性需求的产品信息表征设计方法第37-42页
        4.2.1 产品的认知信息表征方法第37-40页
        4.2.2 产品的操作信息表征方法第40-41页
        4.2.3 产品的情感信息表征方法第41-42页
    4.3 基于隐性需求的产品信息表征设计程序第42-44页
    4.4 基于隐性需求的产品信息表征设计评价方法第44-45页
    4.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5 基于隐性需求的家庭用电智能化信息表征设计第46-64页
    5.1 市场分析与设计定位第46页
    5.2 家庭用电调研与分析第46-50页
        5.2.1 用户家庭用电调研第46-47页
        5.2.2 用户痛点分析第47页
        5.2.3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产品分析第47-50页
    5.3 基于隐性需求的家庭用电智能化设计思路第50页
    5.4 隐性需求转化设计要素第50-51页
    5.5 家庭用电智能化控制系统主机及APP信息表征设计第51-62页
        5.5.1 家庭用电智能化控制主机信息表征设计第51-54页
        5.5.2 家庭用电智能化APP信息表征设计第54-62页
    5.6 设计评价第62-63页
    5.7 本章小结第63-64页
6 总结与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附录第70-72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第72-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波水解对浓缩污泥中碳源释放及其肥效的影响
下一篇:文创产品感性量化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