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法论文

我国环境标志制度问题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一、绪论第13-19页
    (一)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3-14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三) 研究基本内容与方法第17-18页
        1. 研究基本内容第17页
        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四) 创新与不足第18-19页
        1. 创新之处第18页
        2. 不足之处第18-19页
二、环境标志制度的理论阐释第19-26页
    (一) 环境标志的定义及分类第19-22页
        1. 环境标志酶定义第19页
        2. 环境标态酶特点第19-20页
        3. 环境标志的分类第20-22页
        4. 环境标志制度的定义第22页
    (二) 环境标志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2-26页
        1. 新公共管理理论第22-23页
        2. 公共治理理论第23页
        3. 公共产品理论第23-24页
        4. 外部性理论第24-26页
三、我国环境标志制度的发展及意义第26-33页
    (一) 我国环境标志制度的发展第26-27页
    (二) 我国环境标志制度的意义第27-33页
        1. 环境标志制度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第27-28页
        2. 环境标志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工具第28-29页
        3. 环境标志制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方法第29-30页
        4. 环境标志制度是推进绿色生产的重要措施第30页
        5. 环境标志制度是贯彻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第30-33页
四、我国环境标志制度的不足第33-40页
    (一) 顶层设计不足,管理监督不够规范第33-35页
        1. 立法缺乏体系化,法律效力不高第33-34页
        2. 管理混乱,权责不一,缺乏长效监督机制第34-35页
    (二) 生产者环境标志认证动力不足第35-36页
        1. 内在驱动力不足第35页
        2. 外在激励不足第35-36页
    (三) 公众认知、认可度不足,参与机制不够健全第36-40页
        1. 消费者认知不足,对环境标志认可度不高第36-38页
        2.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第38-40页
五、国外环境标志制度的经验第40-47页
    (一) 欧洲环境标志制度第40-43页
        1. 欧盟生态标签制度第40-42页
        2. 德国蓝色天使标志制度第42-43页
    (二) 美国绿色印章标志制度第43-44页
    (三) 日本环境标志制度第44-45页
    (四) 国外环境标志制度的经验借鉴第45-47页
六、完善我国环境标志制度的路径第47-53页
    (一) 完善立法,规范管理监督第47-49页
        1. 完善环境标志制度立法体系,加强顶层设计第47-48页
        2. 梳理管理体系,加强权责统一,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第48-49页
    (二) 增强生产者环境标志认证动力第49-50页
        1. 提高生产者申请环境标志积极性第49页
        2. 完善激励机制第49-50页
    (三) 培养消费者绿色环保责任意识,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第50-53页
        1. 加强环境保护责任教育、环境标志宣传第50页
        2.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第50-53页
七、结语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附录第58-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阶段我国女性参政权研究
下一篇:肺动脉高压合并睡眠呼吸障碍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