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公共管理视角下税收征管理论分析 | 第18-23页 |
2.1 公共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0页 |
2.1.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2.1.2 流程再造理论 | 第19页 |
2.1.3 无缝隙组织理论 | 第19-20页 |
2.2 税收征管与公共管理理论的关系 | 第20-23页 |
2.2.1 税收管理概念界定 | 第20页 |
2.2.2 公共管理理论在税收征管方面的应用分析 | 第20-23页 |
第三章 我国税收管理实践发展及国内经验概述 | 第23-29页 |
3.1 我国税收管理实践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3.1.1 信息化税收征管体系实践探索阶段 | 第23页 |
3.1.2 专业化税收征管体系实践探索阶段 | 第23页 |
3.1.3 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探索实践阶段 | 第23-24页 |
3.2 税收征管实践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问题 | 第24-26页 |
3.2.1 税收征管实践取得的成效 | 第24-25页 |
3.2.2 税收征管实践面临的问题 | 第25-26页 |
3.3 国内优化税收征管体系的实践经验 | 第26-29页 |
3.3.1 江苏省税收征管改革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3.3.2 江苏省税收征管改革具体做法 | 第27-29页 |
第四章 义乌市税收征管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9-46页 |
4.1 义乌市经济税收征管现状 | 第29-40页 |
4.1.1 义乌市经济现状 | 第29页 |
4.1.2 义乌市税务登记总体状况 | 第29-31页 |
4.1.3 义乌市征管体系概况 | 第31-34页 |
4.1.4 义乌市新办纳税人状况 | 第34-36页 |
4.1.5 义乌市纳税人纳税申报状况 | 第36-40页 |
4.2 义乌市当前税收征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4.2.1 税源增速过快,征管力量薄弱 | 第40-41页 |
4.2.2 管户类型复杂,税收贡献偏差大 | 第41页 |
4.2.3 征纳关系不明晰,征管风险加大 | 第41-42页 |
4.2.4 税收征管低效,征收成本过高 | 第42页 |
4.3 义乌市管户制征管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6页 |
4.3.1 征管资源分配不均匀,征管辖区划分不合理 | 第42-43页 |
4.3.2 征管模式不能匹配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43-44页 |
4.3.3 当前的组织架构制约了税收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 第44-45页 |
4.3.4 纳税服务不到位影响了征收成本的控制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国外优化税收征管的实践及启示 | 第46-53页 |
5.1 国外税收征管总体情况 | 第46-47页 |
5.2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税收征管类型及优化实践探索 | 第47-50页 |
5.2.1 税种类型模式 | 第47-48页 |
5.2.2 征管功能模式 | 第48页 |
5.2.3 纳税人类型模式 | 第48-49页 |
5.2.4 混合模式 | 第49-50页 |
5.4 国外优化税收征管探索的经验借鉴和启示 | 第50-53页 |
5.4.1 国外优化税收征管探索的经验借鉴 | 第50-51页 |
5.4.2 国外优化税收征管探索的启示 | 第51-53页 |
第六章 公共管理视角下优化税收征管体系的构建 | 第53-64页 |
6.1 以顾客战略搭建纳税人导向的集约化纳税服务体系 | 第53-55页 |
6.1.1 重塑以纳税人为导向的纳税服务理念 | 第54页 |
6.1.2 整合建立集约化的征收服务机构 | 第54-55页 |
6.2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建立税源分级分类管理体系 | 第55-58页 |
6.2.1 对纳税人风险分级后进行针对性应对 | 第55-56页 |
6.2.2 对纳税人管理分类后进行差别化管理 | 第56-58页 |
6.3 以控制战略再造管事制征管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 | 第58-62页 |
6.3.1 调整组织架构,重设岗位职责 | 第58-60页 |
6.3.2 依据流程再造理论,调整业务工作流程 | 第60-62页 |
6.4 以结果战略打造征纳双方激励惩戒体系 | 第62-64页 |
6.4.1 加强纳税人反馈结果考核,促使税务机关企业化管理 | 第62页 |
6.4.2 细化绩效考核方案,提高税务机关征管效率 | 第62-63页 |
6.4.3 强化信用评价结果运用,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 | 第63-64页 |
第七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4-66页 |
7.1 结论 | 第64-65页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