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3 评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产业关联分析理论与方法 | 第17-25页 |
2.1 产业关联理论 | 第17-18页 |
2.1.1 产业关联的涵义 | 第17页 |
2.1.2 产业关联方式 | 第17-18页 |
2.2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2.2.1 投入产出模型 | 第18-19页 |
2.2.2 直接消耗系数及完全消耗系数 | 第19-20页 |
2.2.3 直接分配系数及完全分配系数 | 第20页 |
2.3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 | 第20-23页 |
2.3.1 区域间投入产出基础模型 | 第21页 |
2.3.2 MRIO模型 | 第21-23页 |
2.4 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 | 第23-25页 |
2.4.1 区域内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 | 第23-24页 |
2.4.2 区域间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 第24-25页 |
第3章 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产业发展环境与现状 | 第25-35页 |
3.1 天然气产业的界定 | 第25页 |
3.2 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产业发展环境 | 第25-28页 |
3.2.1 京津冀地区“煤改气”相关政策 | 第25-27页 |
3.2.2 天然气替代优势分析 | 第27-28页 |
3.3 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产业发展现状 | 第28-35页 |
3.3.1 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现状 | 第28-29页 |
3.3.2 京津冀地区天然气消费现状 | 第29-35页 |
第4章 天然气产业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分析 | 第35-51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35页 |
4.2 后向关联分析 | 第35-43页 |
4.2.1 后向直接关联显著增强 | 第35-38页 |
4.2.2 后向完全关联受直接关联影响大 | 第38-42页 |
4.2.3 总结 | 第42-43页 |
4.3 前向关联分析 | 第43-51页 |
4.3.1 前向直接关联北京减弱天津河北增强 | 第43-46页 |
4.3.2 前向完全关联受间接关联影响较大 | 第46-49页 |
4.3.3 总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天然气产业环向关联与波及效应分析 | 第51-62页 |
5.1 环向关联分析 | 第51-58页 |
5.1.1 北京环向直接关联减弱天津稳定河北增强 | 第51-54页 |
5.1.2 环向完全关联受直接关联与间接关联影响均衡 | 第54-57页 |
5.1.3 总结 | 第57-58页 |
5.2 波及效应分析 | 第58-62页 |
5.2.1 北京影响力强于天津河北 | 第58-60页 |
5.2.2 北京感应度强于天津河北 | 第60-61页 |
5.2.3 总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京津冀地区区域间天然气产业关联分析 | 第62-68页 |
6.1 京津冀地区MRIO模型的建立 | 第62-64页 |
6.2 京津冀地区区域间天然气产业关联分析 | 第64-68页 |
6.2.1 北京对天津影响力感应度强于河北 | 第64-65页 |
6.2.2 天津对北京河北影响力弱感应度强 | 第65-66页 |
6.2.3 河北对北京影响力感应度弱于天津 | 第66-68页 |
第7章 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第68-70页 |
7.1 加强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 第68页 |
7.2 推动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产业集群发展 | 第68-69页 |
7.3 深化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产业波及力度 | 第69页 |
7.4 建立跨省市的区域间产业合作和协同发展 | 第69-70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8.1 结论 | 第70页 |
8.2 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 第75-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