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7-8页 |
引言 | 第8页 |
一、生平及艺术成就 | 第8-15页 |
1.1 童年 | 第8-9页 |
1.2 杭州学艺、留校任教 | 第9-10页 |
1.3 移居法国及事业的发展 | 第10-13页 |
1.4 回国讲学 | 第13-14页 |
1.5 享誉世界 | 第14-15页 |
二、艺术阶段 | 第15-19页 |
2.1 早期创作 | 第15-16页 |
2.2 克利时期 | 第16页 |
2.3 转型时期 | 第16-17页 |
2.4 新的创作旺盛时期 | 第17页 |
2.5 风格成熟时期 | 第17-18页 |
2.6 炉火纯青、享誉世界 | 第18-19页 |
三、艺术风格 | 第19-23页 |
3.1 初期探索 | 第19-20页 |
3.2 具象与抽象之间 | 第20-21页 |
3.3 符号与色彩的运用 | 第21-22页 |
3.4 休止与留白的运用 | 第22-23页 |
四、教学方法及特点 | 第23-28页 |
4.1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 第24-25页 |
4.2 一笔与整体 | 第25-26页 |
4.3 画面的呼吸与节奏 | 第26-27页 |
4.4 艺术要真诚 | 第27页 |
4.5 融汇东西方 | 第27-28页 |
五、教学方法的影响及与“马训班”、“博训班”的比较 | 第28-36页 |
5.1 部分学员的艺术成就及作品 | 第28-30页 |
5.2 与“马训班”和“博巴训练班”的比较 | 第30-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专业能力展示 | 第38-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