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的国内外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区域建筑能源互联网的国内外现状 | 第14-16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区域建筑能源资源潜力模型与负荷预测模型建立 | 第17-28页 |
2.1 区域建筑能源供应侧资源模型 | 第17-23页 |
2.1.1 常规能源资源模型 | 第17-18页 |
2.1.2 可再生能源资源模型 | 第18-21页 |
2.1.3 未利用能源资源模型 | 第21-23页 |
2.2 区域建筑能源需求侧负荷模型 | 第23-27页 |
2.2.1 区域建筑简化原则 | 第23-24页 |
2.2.2 区域建筑冷热负荷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2.2.3 区域建筑电负荷影响因素 | 第25页 |
2.2.4 基于谐波反应法的冷热负荷预测 | 第25-26页 |
2.2.5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电负荷预测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区域建筑能源互联网系统设计与模型建立 | 第28-41页 |
3.1 区域建筑能源互联网系统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3.2 区域建筑能源互联网系统设计 | 第29-31页 |
3.2.1 区域划分 | 第29-30页 |
3.2.2 各类能源站的确定 | 第30-31页 |
3.2.3 能源互联网的确定 | 第31页 |
3.3 各能源站的产能系统 | 第31-37页 |
3.3.1 基于煤炭的产能系统形式 | 第32页 |
3.3.2 基于天然气的产能系统形式 | 第32-34页 |
3.3.3 基于太阳能的产能系统形式 | 第34-35页 |
3.3.4 基于地热能的产能系统形式 | 第35-36页 |
3.3.5 基于生物质的产能系统形式 | 第36页 |
3.3.6 基于废热余热的产能系统形式 | 第36-37页 |
3.4 区域建筑能源互联网系统 | 第37页 |
3.5 能源站主要产能设备选择 | 第37-39页 |
3.5.1 燃气轮机 | 第37-38页 |
3.5.2 生物气化炉 | 第38页 |
3.5.3 太阳能集热器 | 第38页 |
3.5.4 制冷机组 | 第38页 |
3.5.5 换热器 | 第38-39页 |
3.6 能源主要输配设备介绍 | 第39-40页 |
3.6.1 电能主要输配设备 | 第39页 |
3.6.2 冷热媒主要输配设备 | 第39-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区域建筑能源互联网系统评价模型 | 第41-53页 |
4.1 区域建筑能源互联网系统热力学评价模型 | 第41-45页 |
4.1.1 一次能源效率 | 第41-44页 |
4.1.2 相对节能率 | 第44-45页 |
4.1.3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 第45页 |
4.2 区域建筑能源互联网系统经济性评价模型 | 第45-50页 |
4.3 区域建筑能源互联网系统环保性评价模型 | 第50-52页 |
4.3.1 污染物年排放量 | 第51页 |
4.3.2 污染物年减排率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保定某产业园区建筑能源互联网系统研究 | 第53-76页 |
5.1 园区概况 | 第53-55页 |
5.1.1 园区建筑用地分析表 | 第53-55页 |
5.1.2 园区建筑规划分析 | 第55页 |
5.2 园区资源潜力分析 | 第55-56页 |
5.3 园区冷热电负荷分析 | 第56-61页 |
5.3.1 四种建筑负荷模拟 | 第57-59页 |
5.3.2 园区建筑负荷计算 | 第59-61页 |
5.4 园区建筑能源互联网系统建立 | 第61-70页 |
5.4.1 能源互联网系统各分区产能方式 | 第61-62页 |
5.4.2 能源互联网系统各分区设备选型 | 第62-67页 |
5.4.3 园区建筑能源互联网系统建立 | 第67-70页 |
5.5 园区建筑能源互联网系统评价 | 第70-74页 |
5.5.1 园区建筑传统能源系统配置 | 第70-71页 |
5.5.2 两种系统热力学评价 | 第71-72页 |
5.5.3 两种系统经济性评价 | 第72-73页 |
5.5.4 两种系统环保性评价 | 第73-74页 |
5.5.5 区域建筑能源互联网系统面积指标 | 第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