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文庙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绪论 | 第12-24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 (三)文庙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四)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 (五)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第21-23页 |
|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 一、郑州文庙的历史沿革 | 第24-34页 |
| (一)文庙的初建 | 第24-25页 |
| (二)文庙的发展 | 第25-29页 |
| (三)文庙的修复 | 第29-31页 |
| (四)文庙的复兴 | 第31-34页 |
| 二、郑州文庙的选址及布局 | 第34-42页 |
| (一)文庙建筑选址的影响因素 | 第34-37页 |
| 1.文庙建筑的历史渊源 | 第34-35页 |
| 2.文明发展的优势氛围 | 第35-36页 |
| 3.传文重教的社会需求 | 第36-37页 |
| (二)文庙布局 | 第37-42页 |
| 1.中轴对称 | 第38页 |
| 2.前庙后学 | 第38-39页 |
| 3.五进院落 | 第39-42页 |
| 三、郑州文庙的祭祀活动 | 第42-68页 |
| (一)文庙奉祀的人物 | 第42-54页 |
| 1.大成殿的奉祀 | 第43-45页 |
| 2.东西两庑的奉祀 | 第45-49页 |
| 3.乡贤及名宦祠的奉祀 | 第49-53页 |
| 4.启圣祠的奉祀 | 第53-54页 |
| (二)文庙祭祀的时日类别与祭品 | 第54-58页 |
| 1.祭祀时日及类别 | 第54-56页 |
| 2.祭祀时祭器及祭品 | 第56-58页 |
| (三)文庙祭祀的程序 | 第58-64页 |
| 1.迎神 | 第58-59页 |
| 2.初献 | 第59-60页 |
| 3.亚献 | 第60页 |
| 4.终献 | 第60-61页 |
| 5.撤馔 | 第61页 |
| 6.送神 | 第61-64页 |
| (四)文庙奉祀的费用 | 第64-68页 |
| 四、郑州文庙的教化功能 | 第68-84页 |
| (一)学校教化 | 第68-76页 |
| 1.文庙建筑蕴涵的教化元素 | 第69-71页 |
| 2.文庙讲堂的教化传统 | 第71-72页 |
| 3.文庙奉祀的教化功能 | 第72-73页 |
| 4.文庙内的礼节教化实践 | 第73-76页 |
| (二)社会教化 | 第76-84页 |
| 1.推进地方治理 | 第76-78页 |
| 2.增强文化认同 | 第78-79页 |
| 3.延续儒学道统 | 第79-81页 |
| 4.劝民重教兴学 | 第81-84页 |
| 五、郑州文庙的历史定位及资源开发 | 第84-90页 |
| (一)文庙的历史定位 | 第84-85页 |
| 1.弘扬儒学的重要阵地 | 第84-85页 |
| 2.文化认同的精神场所 | 第85页 |
| 3.传承文化的物质载体 | 第85页 |
| (二)文庙面临的现实问题 | 第85-87页 |
| 1.文庙的文化资源挖掘不足 | 第86页 |
| 2.建筑及室内陈设不合礼制 | 第86页 |
| 3.维修后的建筑利用度不高 | 第86-87页 |
| 4.文庙文化产品的开发滞后 | 第87页 |
| (三)加强对文庙的保护与利用 | 第87-90页 |
| 1.加大对文庙的宣传力度 | 第87-88页 |
| 2.合理开发文庙的多种价值 | 第88-89页 |
| 3.健全文庙管理制度 | 第89-90页 |
| 结语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 致谢 | 第96-9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