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微信公众号编辑主客体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绪论 | 第12-16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五)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一、微信公众号发展状况概述 | 第16-20页 |
| (一)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展状况概述 | 第16-17页 |
| (二)《新京报》微信公众号发展状况概述 | 第17-20页 |
| 二、《新京报》微信公众号编辑主体分析 | 第20-30页 |
| (一)角色转型 | 第20-23页 |
| 1.冷色调“编辑”到暖色调“小编” | 第20-21页 |
| 2.信息传播者到内容服务者 | 第21-23页 |
| (二)职能转变 | 第23-27页 |
| 1.稿本优化到信息整合 | 第23-25页 |
| 2.参与内容生产到负责媒介缔构 | 第25-27页 |
| (三)地位重构 | 第27-30页 |
| 1.设置议程到紧追热点 | 第27-29页 |
| 2.传播地位的去中心化 | 第29-30页 |
| 三、《新京报》微信公众号编辑客体分析 | 第30-40页 |
| (一)《新京报》微信公众号标题编辑特色 | 第30-34页 |
| 1.传播符号的网络化、口语化 | 第30-32页 |
| 2.标题类型的醒目性、细节化 | 第32-33页 |
| 3.标题人称的带入性、亲近化 | 第33-34页 |
| (二)《新京报》微信公众号正文编辑特色 | 第34-37页 |
| 1.图片符号的亚文化特征 | 第35-36页 |
| 2.短视频符号的还原效果 | 第36页 |
| 3.编辑排版的碎片化设置 | 第36-37页 |
| (三)《新京报》微信公众号结尾编辑特色 | 第37-40页 |
| 1.超链接拓展文本外延 | 第37-38页 |
| 2.用户评论丰富文本内涵 | 第38-40页 |
| 四、《新京报》微信公众号编辑活动的不足 | 第40-44页 |
| (一)依附微信矩阵,缺乏独创性 | 第40页 |
| (二)编排模式单一,缺乏悦读感 | 第40-41页 |
| (三)超链接设置雷同,缺乏定制化 | 第41-44页 |
| 五、《新京报》微信公众号编辑活动的启示和思考 | 第44-48页 |
| (一)编辑主体方面 | 第44-45页 |
| 1.构建新型传受关系,培养用户粘性 | 第44-45页 |
| 2.积极适应职能转变,提升核心竞争力 | 第45页 |
| (二)编辑客体方面 | 第45-48页 |
| 1.深入解读热点话题,做观点的供应商 | 第45-46页 |
| 2.善用网络化传播符号,保证推文权威性 | 第46页 |
| 3.使用多形态传播符号,增添文本可读性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