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 引言 | 第14-15页 |
2 印染行业自动测试系统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3 染浴浓度在线(实时)监测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3.1 染料浓度测定方法 | 第16-19页 |
3.1.1 分光光度法 | 第16-18页 |
3.1.2 荧光分析法 | 第18页 |
3.1.3 色谱分析法 | 第18-19页 |
3.1.4 流动注射分析 | 第19页 |
3.2 国外染浴浓度在线检测研究 | 第19-22页 |
3.3 国内对染料浓度在线检测的认识 | 第22-23页 |
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3-25页 |
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在线检测装置的选用与配置 | 第25-35页 |
1 分光光度计的选用 | 第25-27页 |
1.1 对国外在线检测仪器的考察 | 第25-26页 |
1.2 分光光度计仪器性能指标 | 第26-27页 |
2 流动比色皿光径的选用与校正 | 第27-29页 |
2.1 比色皿光径与可测染料浓度 | 第27-28页 |
2.2 不同光径流动比色皿的光径归一化校正 | 第28-29页 |
2.2.1 光径10mm和1mm 比色皿 | 第29页 |
2.2.2 光径1mm和0.1mm 比色皿 | 第29页 |
3 温度对染液吸收光谱测试的影响 | 第29-34页 |
3.1 染液加盐前温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 染液加盐后温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 染液加碱后温度的影响 | 第32-34页 |
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在线检测活性染料浓度的影响因素 | 第35-46页 |
1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1.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35页 |
1.2 实验装置图 | 第35-36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1.3.1 染液吸光度影响因素的探索 | 第36页 |
1.3.2 使用缓冲溶液稳定染液吸收光谱 | 第36页 |
1.3.3 测试条件 | 第36页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2.1 上染阶段吸光度影响因素 | 第37-38页 |
2.1.1 盐浓度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37-38页 |
2.1.2 保温处理对含盐染液吸收曲线的影响 | 第38页 |
2.2 固色阶段吸光度影响因素 | 第38-43页 |
2.2.1 盐和碱浓度对染液吸光度影响 | 第39-42页 |
2.2.2 加碱后染液吸收光谱随时间的变化 | 第42-43页 |
2.3 缓冲溶液对固色阶段染液吸收光谱的稳定 | 第43-44页 |
3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在线检测染料浓度方法的探索 | 第46-75页 |
1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6页 |
1.2 实验装置及染色工艺 | 第46-47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1.3.1 织物空白染液吸光度测试 | 第47页 |
1.3.2 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验 | 第47页 |
1.3.3 染色实验 | 第47-48页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73页 |
2.1 织物空白对照法的探索 | 第48-51页 |
2.1.1 三个染料的织物空白染液吸光度测试 | 第48-49页 |
2.1.2 织物空白对照法实现染色过程的在线检测 | 第49-51页 |
2.2 多因素拟合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 第51-73页 |
2.2.1 升温阶段 | 第52页 |
2.2.2 加盐上染阶段 | 第52-61页 |
2.2.3 加碱固色阶段 | 第61-71页 |
2.2.4 数学模型多因素拟合法对染色过程的在线检测 | 第71-73页 |
3 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模拟染色验证 | 第75-83页 |
1 实验部分 | 第75-77页 |
1.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75页 |
1.2 实验装置图及工艺流程图 | 第75-76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76-77页 |
1.3.1 织物空白对照染色实验及模拟染色实验 | 第76页 |
1.3.3 上染率的计算 | 第76-77页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7-82页 |
2.1 空白对照染色实验吸光度 | 第77-78页 |
2.2 红HF-3B模拟染色及上染率 | 第78-79页 |
2.3 藏青HF-GN模拟染色及上染率 | 第79-81页 |
2.4 黄CL-2R模拟染色实验及上染率 | 第81-82页 |
3 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实现双组份及三组份上染率的检测 | 第83-97页 |
1 实验部分 | 第83-85页 |
1.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83页 |
1.2 实验装置图 | 第83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83-85页 |
1.3.1 各染料在不同波长下的数学模型 | 第83-84页 |
1.3.2 染色实验 | 第84页 |
1.3.3 模拟染色实验 | 第84页 |
1.3.4 测试条件 | 第84页 |
1.3.5 上染率的计算 | 第84-85页 |
2 各染料在其他波长下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85-90页 |
2.1 升温阶段 | 第85-87页 |
2.1.1 藏青HF-GN | 第85-86页 |
2.1.2 红HF-3B | 第86页 |
2.1.3 黄CL-2R | 第86-87页 |
2.2 加盐上染阶段 | 第87-88页 |
2.2.1 藏青HF-GN | 第87-88页 |
2.2.2 红HF-3B和黄CL-2R染料上染阶段在不同波长处吸光度的拟合 | 第88页 |
2.3 加碱固色阶段 | 第88-90页 |
2.2.1 藏青HF-GN | 第89-90页 |
2.2.2 其他染料同色阶段在不同波长处吸光度的拟合 | 第90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0-96页 |
3.1 数学模型多因素拟合法对染色过程的上染率计算 | 第90-92页 |
3.1.1 红蓝两染料0.5g/L:0.25g/L拼混染色上染率 | 第90-91页 |
3.1.2 其他染料双拼色染色过程的上染率 | 第91-92页 |
3.2 模拟染色验证 | 第92-96页 |
3.3.1 红蓝拼混染料的模拟染色 | 第92-93页 |
3.3.2 其他双拼色染料的模拟染色 | 第93-94页 |
3.3.3 黄红蓝三染料模拟染色 | 第94-96页 |
4 小结 | 第96-97页 |
总结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附录 | 第104-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已发表学术论文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