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扬子地台上奥陶统桑比阶—凯迪阶转换期碳酸盐岩微相及古环境意义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上扬子地台晚奥陶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碳酸盐岩微相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全球海平面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4 工作量统计 | 第15-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6-20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6页 |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6-18页 |
2.3 地层的横向展布 | 第18-20页 |
第3章 岩石类型与沉积相分析 | 第20-26页 |
3.1 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20-21页 |
3.1.1 碳酸盐岩 | 第20页 |
3.1.2 碎屑岩 | 第20-21页 |
3.2 实测剖面 | 第21-25页 |
3.2.1 雪口山剖面 | 第22-23页 |
3.2.2 安稳剖面 | 第23-25页 |
3.3 沉积相分析 | 第25-26页 |
3.3.1 混积台地相 | 第25页 |
3.3.2 碳酸盐岩台地相 | 第25-26页 |
第4章 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 第26-50页 |
4.1 碳酸盐岩颗粒类型 | 第26-33页 |
4.1.1 生物碎屑类型及特征 | 第26-31页 |
4.1.2 非碳酸盐颗粒类型及特征 | 第31-32页 |
4.1.3 基质类型及特征 | 第32-33页 |
4.2 碳酸盐岩组构 | 第33-36页 |
4.3 定量统计分析 | 第36-46页 |
4.3.1 颗粒组分分类 | 第37-43页 |
4.3.2 聚类分析 | 第43-46页 |
4.4 微相分析 | 第46-50页 |
4.4.1 MF-1开阔海生物粒泥灰岩 | 第46页 |
4.4.2 MF-2非标志性生物泥粒灰岩 | 第46-47页 |
4.4.3 MF-3生物碎屑颗粒灰岩 | 第47页 |
4.4.4 MF-4礁生屑泥粒灰岩 | 第47-48页 |
4.4.5 MF-5介壳富集的灰岩 | 第48-49页 |
4.4.6 MF-6开阔海生物泥粒灰岩 | 第49页 |
4.4.7 碎屑岩 | 第49-50页 |
第5章 海平面升降及其古环境意义 | 第50-53页 |
5.1 通过微相还原海平面升降 | 第50-52页 |
5.1.1 湄潭组沉积微相 | 第50页 |
5.1.2 十字铺组沉积微相 | 第50页 |
5.1.3 宝塔组沉积微相 | 第50-52页 |
5.2 古环境意义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