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方法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1.2 理论研究与应用 | 第10-12页 |
| 1.2.1 物探方法理论研究 | 第10-11页 |
| 1.2.2 物探方法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成果 | 第12-15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1.3.3 论文的研究成果 | 第14-15页 |
| 第2章 高密度电法理论分析 | 第15-37页 |
| 2.1 高密度电法概述 | 第15页 |
| 2.2 影响电场的物性参数 | 第15-17页 |
| 2.3 高密度电法基本原理 | 第17-20页 |
| 2.3.1 稳定电流场的基本定律 | 第17-18页 |
| 2.3.2 电阻率测量 | 第18-20页 |
| 2.4 高密度电法正反演理论 | 第20-25页 |
| 2.4.1 高密度电法正演 | 第20-21页 |
| 2.4.2 高密度电法反演与分辨率研究 | 第21-25页 |
| 2.5 高密度电法装置及特点 | 第25-31页 |
| 2.5.1 高密度电法装置介绍 | 第25-26页 |
| 2.5.2 装置灵敏度及特点分析 | 第26-31页 |
| 2.6 高密度电法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31-36页 |
| 2.6.1 高密度电法数据采集 | 第31-32页 |
| 2.6.2 高密度电法数据处理 | 第32-35页 |
| 2.6.3 高密度电法野外工作注意事项 | 第35-36页 |
| 2.7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3章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理论分析 | 第37-52页 |
| 3.1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概述 | 第37页 |
| 3.2 影响地震波场的物性参数 | 第37-38页 |
| 3.3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 | 第38-41页 |
| 3.3.1 地震波波动方程 | 第38-40页 |
| 3.3.2 地震波运动学特征 | 第40-41页 |
| 3.4 地震反射波的传播 | 第41-45页 |
| 3.4.1 反射波的形成 | 第41页 |
| 3.4.2 反射波时距曲线 | 第41-45页 |
| 3.5 地质灾害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45-47页 |
| 3.5.1 岩溶(地面)塌陷 | 第45-46页 |
| 3.5.2 滑坡 | 第46-47页 |
| 3.6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 | 第47-49页 |
| 3.6.1 测线布置 | 第47页 |
| 3.6.2 地震反射波法观测系统 | 第47-48页 |
| 3.6.3 仪器与参数的确定 | 第48-49页 |
| 3.7 浅层地震反射波数据处理流程 | 第49-51页 |
| 3.8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物探方法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实例分析 | 第52-60页 |
| 4.1 滑坡调查 | 第52-56页 |
| 4.1.1 工区地质地层概述 | 第52-53页 |
| 4.1.2 测区地球物理特征 | 第53页 |
| 4.1.3 探测结果图及资料解释 | 第53-56页 |
| 4.2 地面塌陷调查 | 第56-59页 |
| 4.2.1 工区地质地层概述 | 第56页 |
| 4.2.2 测区地球物理特征 | 第56-57页 |
| 4.2.3 探测结果图及资料解释 | 第57-59页 |
| 4.3 小结 | 第59-60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