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1.1.1 现代中国建筑设计创作的问题 | 第9-11页 |
1.1.2 选择从文化视角研究建筑的原因 | 第11页 |
1.1.3 选择北京四合院与草原式住宅作对比研究的原因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北京四合院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草原式住宅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北京四合院与草原式住宅的对比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创新点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6-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北京四合院与草原式住宅之特征对比 | 第19-31页 |
2.1 北京四合院与草原式住宅之历史背景对比 | 第19-22页 |
2.2 北京四合院与草原式住宅之建筑环境对比 | 第22-23页 |
2.3 北京四合院与草原式住宅之建筑布局对比 | 第23-26页 |
2.4 北京四合院与草原式住宅之建筑造型对比 | 第26-27页 |
2.5 北京四合院与草原式住宅之建筑材料结构对比 | 第27-29页 |
2.6 北京四合院与草原式住宅之建筑色彩装饰对比 | 第29-30页 |
2.7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北京四合院与草原式住宅之建筑意象分析 | 第31-43页 |
3.1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意象 | 第31-35页 |
3.1.1 阴阳哲学 | 第31-32页 |
3.1.2 易的思想 | 第32-33页 |
3.1.3 儒家思想 | 第33页 |
3.1.4 道家思想 | 第33-34页 |
3.1.5 风俗习惯 | 第34-35页 |
3.2 草原式住宅的建筑意象 | 第35-40页 |
3.2.1 自由民主的思想 | 第35-36页 |
3.2.2 忠于自然的思想 | 第36-37页 |
3.2.3 尊重材料的思想 | 第37页 |
3.2.4 有机建筑思想 | 第37-38页 |
3.2.5 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 第38-39页 |
3.2.6 生活与成长环境 | 第39-40页 |
3.3 北京合院与草原式住宅之建筑意象对比 | 第40-42页 |
3.3.1 建筑意象相同点 | 第40-41页 |
3.3.2 建筑意象不同点 | 第41-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于实例分析对比文化差异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 第43-52页 |
4.1 三进北京四合院中体现的特征与文化 | 第43-45页 |
4.1.1 构成 | 第43页 |
4.1.2 布局 | 第43-44页 |
4.1.3 空间 | 第44-45页 |
4.1.4 装饰 | 第45页 |
4.2 威利茨住宅中体现的特征与文化 | 第45-48页 |
4.2.1 构成 | 第45-46页 |
4.2.2 布局 | 第46-47页 |
4.2.3 空间 | 第47页 |
4.2.4 装饰 | 第47-48页 |
4.3 文化差异在民居建筑中的对比分析 | 第48-50页 |
4.3.1 模仿与写意 | 第48-49页 |
4.3.2 逻辑与礼乐 | 第49页 |
4.3.3 封闭与开放 | 第49-50页 |
4.3.4 群体与个体 | 第50页 |
4.4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现代建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第52-63页 |
5.1 传统文化与建筑的关系 | 第52-55页 |
5.1.1 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的关系 | 第52-53页 |
5.1.2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 | 第53-54页 |
5.1.3 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关系 | 第54-55页 |
5.2 中国现代建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第55-60页 |
5.2.1 传统建筑空间的运用 | 第56-57页 |
5.2.2 传统建筑形式的运用 | 第57-58页 |
5.2.3 传统建筑装饰的运用 | 第58-60页 |
5.3 美国现代建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第60-61页 |
5.3.1 草原式住宅空间的运用 | 第60页 |
5.3.2 草原式住宅形式的运用 | 第60-61页 |
5.3.3 草原式住宅装饰的运用 | 第61页 |
5.4 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探讨 | 第63-65页 |
6.1 总结 | 第63-64页 |
6.2 探讨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A 论文各章节图片来源 | 第70-72页 |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目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