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4-25页 |
0.1 概述 | 第14-15页 |
0.2 水果采后病害概述 | 第15-17页 |
0.2.1 水果采后损失发生类型 | 第15页 |
0.2.2 水果采后真菌病害发生类型 | 第15-17页 |
0.2.2.1 青霉菌 | 第16页 |
0.2.2.2 灰霉菌 | 第16-17页 |
0.3 水果保鲜及采后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 第17-19页 |
0.3.1 农业防治措施 | 第17页 |
0.3.2 化学药物防治 | 第17-18页 |
0.3.3 物理保鲜技术 | 第18页 |
0.3.4 生物防治技术 | 第18-19页 |
0.4 壳聚糖及抑菌机理概述 | 第19-21页 |
0.4.1 壳聚糖简介及应用 | 第19-20页 |
0.4.2 抑菌机理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0.4.2.1 壳聚糖直接抑制病原菌 | 第20页 |
0.4.2.2 壳聚糖通过诱导植物产生抗性相关物质 | 第20-21页 |
0.5 酵母拮抗菌概述 | 第21-24页 |
0.5.1 生物拮抗菌的抗病机理概述 | 第21-22页 |
0.5.1.1 竞争作用 | 第21页 |
0.5.1.2 诱导抗性作用 | 第21-22页 |
0.5.1.3 寄生作用 | 第22页 |
0.5.1.4 抗生作用 | 第22页 |
0.5.2 酵母拮抗菌对采后病害防治的国内外研究现况 | 第22-24页 |
0.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第1章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5-30页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5-27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1.1.2 常用试剂 | 第25-26页 |
1.1.3 常用试剂盒 | 第26-27页 |
1.2 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1.3 常用培养基及缓冲液的配制 | 第28-30页 |
第2章 壳聚糖诱导寄主猕猴桃抗性的研究 | 第30-48页 |
2.1 前言 | 第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9页 |
2.2.1 病原真菌的致病性回接验证 | 第30-31页 |
2.2.1.1 寄主猕猴桃的预处理 | 第30页 |
2.2.1.2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30-31页 |
2.2.1.3 侵染回接实验 | 第31页 |
2.2.2 壳聚糖储备液的配制及预处理 | 第31页 |
2.2.3 壳聚糖对猕猴桃灰霉病及青霉病的作用影响 | 第31-32页 |
2.2.4 壳聚糖对猕猴桃自然发病率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4.1 硬度的测定 | 第32页 |
2.2.4.2 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2.2.4.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2.2.4.4 自然发病率的统计 | 第33页 |
2.2.5 壳聚糖对猕猴桃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 | 第33-36页 |
2.2.5.1 粗酶提取液的制备 | 第33页 |
2.2.5.2 Bradford法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2.2.5.3 总酚的测定 | 第34页 |
2.2.5.4 CAT活性测定 | 第34-35页 |
2.2.5.5 SOD活性测定 | 第35页 |
2.2.5.6 APX活性测定 | 第35-36页 |
2.2.6 RT-q PCR分析壳聚糖对猕猴桃抗性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36-39页 |
2.2.6.1 猕猴桃总R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2.2.6.2 mRNA反转录为cDNA | 第37-38页 |
2.2.6.3 RT-qPCR分析壳聚糖对抗性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2.3.1 病原菌的致病性验证 | 第39-40页 |
2.3.2 壳聚糖对猕猴桃自然发病率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3 壳聚糖对猕猴桃灰霉病及青霉病的作用影响 | 第41-42页 |
2.3.4 壳聚糖对猕猴桃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 第42-44页 |
2.3.4.1 壳聚糖对猕猴桃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第42页 |
2.3.4.2 壳聚糖对猕猴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2.3.4.3 壳聚糖对猕猴桃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影响 | 第43页 |
2.3.4.4 壳聚糖对猕猴桃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5 壳聚糖对猕猴桃抗性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2.3.5.1 壳聚糖对猕猴桃CAT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5.2 壳聚糖对猕猴桃内SOD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45页 |
2.3.5.3 壳聚糖对猕猴桃内APX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2.4 讨论 | 第46-48页 |
第3章 酵母拮抗菌的生防效果检测及作用机制分析 | 第48-66页 |
3.1 前言 | 第4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8-56页 |
3.2.1 酵母菌的初筛及鉴定 | 第48-50页 |
3.2.1.1 酵母菌的分离纯化 | 第48-49页 |
3.2.1.2 酵母菌的生物学鉴定 | 第49-50页 |
3.2.2 酵母菌的抑菌效果检测 | 第50-51页 |
3.2.2.1 猕猴桃品质参数的测定 | 第50-51页 |
3.2.2.2 寄主猕猴桃的接种 | 第51页 |
3.2.2.3 生防效力指标的测定 | 第51页 |
3.2.3 酵母拮抗菌对猕猴桃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3.1 总酚含量测定 | 第52页 |
3.2.3.2 木质素含量测定 | 第52页 |
3.2.4 酵母拮抗菌对猕猴桃抗性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52-55页 |
3.2.4.1 猕猴桃RNA的提取 | 第52-53页 |
3.2.4.2 RNA反转录为cDNA | 第53-54页 |
3.2.4.3 RT-qPCR实验 | 第54-55页 |
3.2.5 酵母拮抗菌在寄主猕猴桃上种群生长动态变化分析 | 第55-56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3.3.1 酵母菌的菌落特征 | 第56页 |
3.3.2 酵母菌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56-57页 |
3.3.3 酵母拮抗菌对猕猴桃灰霉病及青霉病的抑制效果 | 第57-58页 |
3.3.4 酵母拮抗菌对猕猴桃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4.1 酵母拮抗菌对猕猴桃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4.2 酵母拮抗菌对猕猴桃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第59页 |
3.3.5 RT-qPCR分析酵母拮抗菌对猕猴桃抗性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9-63页 |
3.3.5.1 拮抗酵母菌对CAT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9-60页 |
3.3.5.2 拮抗酵母菌对SOD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0-61页 |
3.3.5.3 拮抗酵母菌对APX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1-62页 |
3.3.5.4 拮抗酵母菌对GR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6 酵母拮抗菌种群生长动态分析 | 第63页 |
3.4 讨论 | 第63-66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4.1 结论 | 第66-67页 |
4.2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