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对外文化交流论文

中埃文化交流中的消极因素研究

致谢第3-4页
中文摘要第4-5页
摘要第6-10页
绪论第10-22页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第10-13页
    二、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3-18页
    三、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第18-20页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第20-21页
    五、研究目标与基本架构第21-22页
第一章 中埃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概述第22-35页
    第一节 中埃文化交流相关内涵的界定第22-25页
        一、中埃文化交流的内容及形式第22-23页
        二、推进中埃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第23-25页
    第二节 中埃文化交流的特点第25-27页
        一、历史性和时代性交融第26页
        二、互补性和差异性共存第26-27页
        三、传承性与融合性兼顾第27页
    第三节 中埃文化交流的成果与推进趋势第27-34页
        一、官方文化交流稳步增加第28-31页
        二、民间文化交流日趋活跃第31-34页
    小结第34-35页
第二章 中埃文化交流中的现实问题和消极因素探析第35-49页
    第一节 中埃文化交流中的现实问题第35-38页
        一、文化交流主体重官方轻民间第35-36页
        二、文化传播平台和产品匮乏第36页
        三、重交流形式轻价值观沟通第36-37页
        四、现代文化资源利用欠充分第37-38页
    第二节 中埃文化交流中的潜在阻力第38-47页
        一、埃及语言及文化软环境缺乏稳定性第38-40页
        二、青年文化和社交媒体的“极端化”倾向第40-42页
        三、恐怖活动和分裂势力威胁难以根除第42-44页
        四、西方传媒的“文化霸权主义”干扰第44-45页
        五、政治、经贸、军事等其他领域的“定型观念”第45-47页
    小结第47-49页
第三章 中埃文化交流中消极因素的成因及影响分析第49-59页
    第一节 中埃文化交流消极因素的成因分析第49-55页
        一、中埃价值观及民俗习惯上存在差异第49-52页
        二、中埃不同程度的民族主义倾向的影响第52-54页
        三、中埃媒体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薄弱第54-55页
    第二节 中埃文化交流中消极因素的影响第55-58页
        一、国家的形象受损,人民间误解加深第55-57页
        二、阻碍跨文化交流,引发文化误解与冲突第57-58页
    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应对中埃文化交流消极因素的对策与建议第59-69页
    第一节 内容层面—改善文化形象,建构价值观认同第59-62页
        一、遏制极端思想蔓延,消除消极定型观念第59-60页
        二、关注交流需求,着力传统文化的“现代置换”第60-61页
        三、充分利用大众性的民间文化拉近距离第61-62页
    第二节 媒介层面—重视语言人才培养,深化媒体合作第62-66页
        一、借助媒体合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第63-64页
        二、重视语言人才的培养和交流第64-65页
        三、善用新媒体和新技术第65-66页
    第三节 主体层面—完善交流层次,推进交流机制化第66-68页
        一、政府助推互联网交流平台,打造双边文化品牌第66页
        二、各类文化单位积极进行民间文化交流创新拓展第66-67页
        三、加强个体作用,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舆论导向”作用第67-68页
    小结第68-69页
结语: 思考与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郑州地名语言与文化研究
下一篇:政治视域下的马木路克王朝(125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