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角下皖中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巢湖大王村和肥西界河村、马堰村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1 研究乡村问题的重要性 | 第17页 |
1.1.2 研究乡村问题的迫切性 | 第17-18页 |
1.1.3 传统村落蕴藏着自然美、人性美、和谐美 | 第18页 |
1.1.4 美丽乡村中对于美学问题关注 | 第18-19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和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1.3.1 皖中地区 | 第20页 |
1.3.2 乡村 | 第20-21页 |
1.3.3 乡村公共空间 | 第21页 |
1.4 国内外乡村公共空间研究及实践 | 第21-26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6-2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第二章 乡村公共空间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 第28-37页 |
2.1 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与分类 | 第28-32页 |
2.1.1 乡村公共空间相关概念 | 第28页 |
2.1.2 乡村公共空间发展过程 | 第28-29页 |
2.1.3 乡村公共空间的分类 | 第29-32页 |
2.2 乡村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 | 第32-34页 |
2.2.1 信息交流 | 第32-33页 |
2.2.2 人情往来 | 第33页 |
2.2.3 生产与交易 | 第33-34页 |
2.2.4 教化价值 | 第34页 |
2.3 影响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的主要因素 | 第34-36页 |
2.3.1 自然条件的影响 | 第35页 |
2.3.2 风水观的影响 | 第35页 |
2.3.3 宗族意识的影响 | 第35页 |
2.3.4 传统习俗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5 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 | 第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皖中抽样调查地乡村公共空间概述 | 第37-53页 |
3.1 大王村概述 | 第37-40页 |
3.1.1 区位条件 | 第37页 |
3.1.2 自然环境 | 第37页 |
3.1.3 历史文化遗存与民俗风情 | 第37-38页 |
3.1.4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38-39页 |
3.1.5 村庄建设现状 | 第39-40页 |
3.1.6 村庄问题梳理 | 第40页 |
3.2 界河村概述 | 第40-43页 |
3.2.1 区位条件 | 第40-41页 |
3.2.2 自然环境 | 第41页 |
3.2.3 历史文化遗存与民俗风情 | 第41页 |
3.2.4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41-42页 |
3.2.5 村庄建设现状 | 第42-43页 |
3.2.6 村庄问题梳理 | 第43页 |
3.3 马堰村概述 | 第43-45页 |
3.3.1 区位条件 | 第43页 |
3.3.2 自然条件 | 第43页 |
3.3.3 历史文化遗存与民俗风情 | 第43-44页 |
3.3.4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44页 |
3.3.5 村庄建设现状 | 第44-45页 |
3.3.6 村庄问题梳理 | 第45页 |
3.4 乡村公共空间现状 | 第45-49页 |
3.4.1 现状调研的背景与目的 | 第45-46页 |
3.4.2 乡村公共空间的物质场所现状 | 第46-48页 |
3.4.3 乡村公共空间的社会活动现状 | 第48-49页 |
3.5 乡村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49-52页 |
3.5.1 需求抽离,自组织到无组织 | 第49-50页 |
3.5.2 规划失策,从他组织到误组织 | 第50-51页 |
3.5.3 文脉断层,从认同到缺乏认同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乡村公共空间美学分析 | 第53-81页 |
4.1 美学理论基础 | 第53-54页 |
4.1.1 美学与建筑美学 | 第53-54页 |
4.1.2 审美活动 | 第54页 |
4.2 乡村公共空间使用者美学诉求 | 第54-58页 |
4.2.1 功能、实用、美观 | 第56页 |
4.2.2 环保、可持续发展 | 第56页 |
4.2.3 特色、地域性与共性、城市化的相互关系 | 第56-57页 |
4.2.4 时代感与历史传承的相互关系 | 第57页 |
4.2.5 乡村物质性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 | 第57-58页 |
4.3 乡村公共空间形态美 | 第58-72页 |
4.3.1 面状空间形态美 | 第58-60页 |
4.3.2 线状空间形态美 | 第60-66页 |
4.3.3 点状空间形态美 | 第66-72页 |
4.4 乡村公共空间的空间美 | 第72-78页 |
4.4.1 公共空间物境美 | 第72页 |
4.4.2 乡村公共空间物境美表达手法 | 第72-75页 |
4.4.3 公共空间情境美 | 第75-76页 |
4.4.4 公共空间情境美的营造 | 第76-78页 |
4.5 乡村公共空间的环境美 | 第78-79页 |
4.5.1 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 | 第78-79页 |
4.5.2 乡土化的景观小品 | 第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皖中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 第81-97页 |
5.1 场所的营造与再现 | 第81-83页 |
5.1.1 网络化的“面”状公共空间 | 第81-82页 |
5.1.2 以点带面的空间效应 | 第82-83页 |
5.2 街巷空间的场所感表达 | 第83-88页 |
5.2.1 适宜的街巷尺度 | 第84-85页 |
5.2.2 多样化的街巷形式 | 第85-88页 |
5.3 节点空间的环境氛围营造 | 第88-92页 |
5.3.1 村口空间 | 第88-89页 |
5.3.2 广场空间 | 第89-92页 |
5.4 乡村公共空间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 第92-93页 |
5.4.1 对当地自然作物的植入 | 第92页 |
5.4.2 乡土化的景观小品 | 第92-93页 |
5.5 适宜技术的独特表现 | 第93-95页 |
5.5.1 当地材料的传承运用 | 第93-94页 |
5.5.2 细部构造做法的传承与创新 | 第94-9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7-98页 |
6.2 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附录 A“乡村公共空间”调研问卷 | 第102-105页 |
附录 B“乡村公共空间”调研问卷成果 | 第10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作者及读研期间主要成果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