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概述 | 第12-18页 |
第一节 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 | 第12-15页 |
一、未成年人观护制度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的发展历史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域外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的概论 | 第15-18页 |
一、国际法上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与其它法律制度之间的联系 | 第15-16页 |
二、外国法上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与其它法律制度之间的联系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在我国的适用 | 第18-22页 |
第一节 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18-20页 |
一、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的萌芽阶段 | 第18-19页 |
二、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的发展阶段 | 第19-20页 |
三、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的成熟阶段 | 第20页 |
第二节 我国在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上的探索 | 第20-22页 |
一、公安机关进行的探索 | 第20-21页 |
二、检察机关进行的探索 | 第21页 |
三、审判机关进行的探索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银川市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实施现状分析 | 第22-44页 |
第一节 银川市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在审查逮捕起诉阶段的实证调研 | 第22-28页 |
一、银川市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在审查逮捕起诉阶段的现状调查 | 第23-25页 |
二、银川市兴庆区检察院未检科工作流程 | 第25-28页 |
第二节 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在审判阶段的实证调研 | 第28-39页 |
一、银川市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在审判阶段的现状调查 | 第31-36页 |
二、银川市兴庆区未成年庭的工作流程 | 第36-37页 |
三、银川市兴庆区法院未成年审判庭案例分析 | 第37-39页 |
第三节 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在执行阶段的实证调研 | 第39-44页 |
一、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在执行阶段的现状调查 | 第39-42页 |
二、银川市司法执行机关工作流程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银川市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在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50页 |
第一节 审查逮捕、起诉阶段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一、对不逮捕、不起诉制度的适用较少 | 第44页 |
二、社会调查报告过于形式化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审判阶段存在的问题 | 第45-48页 |
一、法院主导的回访帮教缺乏与社会的互动 | 第45-46页 |
二、回访帮教基地数量不能满足需求 | 第46页 |
三、社会调查员个人能力有待加强 | 第46-48页 |
第三节 司法执行阶段存在的问题 | 第48-50页 |
一、地区间处理案件协作能力有待加强 | 第48页 |
二、观护面较为狭窄 | 第48页 |
三、观护机构不专业导致观护帮教效果不明显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关于构建银川市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的建议 | 第50-60页 |
第一节 构建银川市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的微观层面 | 第50-53页 |
一、社会调查员的选任、培训、考核 | 第50-51页 |
二、社会调查报告的制作 | 第51-52页 |
三、回访帮教主体的扩大 | 第52页 |
四、增加帮教基地建设 | 第52-53页 |
五、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系统的培训 | 第53页 |
第二节 构建银川市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的宏观层面 | 第53-60页 |
一、未成年人法院的建立 | 第54-57页 |
二、未成年人社会观护中心的建设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件 | 第6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