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 主要创新点 | 第15页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背景及地层剖面介绍 | 第17-23页 |
2.1 北祁连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2.2 研究区地层剖面介绍 | 第20-23页 |
2.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页 |
2.2.2 地层概述 | 第20-23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3.1 化石角质层的处理 | 第23页 |
3.2 角质层的观察和拍照 | 第23-24页 |
3.3 气孔及表皮细胞数目的统计 | 第24页 |
3.4 描述术语 | 第24-25页 |
第四章 种子蕨纲植物及其微细构造 | 第25-66页 |
4.1 异脉羊齿属ComiaZalessky | 第25-33页 |
4.2 美羊齿属Callipteris Brongniart | 第33-44页 |
4.3 盾籽属Peltaspermum Harris | 第44-48页 |
4.4 鳞羊齿属Lepidopteris Schimper | 第48页 |
4.5 普通羊齿属Tychtopteris Zalessky | 第48-55页 |
4.6 齿羊齿属Odontopteris (Brongniart) Sternberg | 第55-57页 |
4.7 蕉羊齿属Compsopteris Zalessky | 第57-60页 |
4.8 匙羊齿属Zamiopteris Schmalhausen | 第60-63页 |
4.9 掌羊齿属Iniopteris Zalessky | 第63-66页 |
第五章 松柏纲植物及其微细构造 | 第66-111页 |
5.1 甘肃伏脂杉属Gansuvoltzia gen. nov | 第68-82页 |
5.2 萨申杉属Sashinia Meyen | 第82-85页 |
5.3 假伏脂杉属Pseudovoltzia Florin | 第85-92页 |
5.4 鳞杉属Ullmannia G?eppert | 第92-99页 |
5.5 方枝杉属Quadrocladus G?eppert | 第99-109页 |
5.6 准柏属Cyparissidium Heer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其它化石鉴定与描述 | 第111-129页 |
6.1 楔叶纲Sphenopsida | 第111-117页 |
6.1.1 木贼目Equisetales | 第111-112页 |
6.1.2 瓢叶目Noeggerathiales | 第112-117页 |
6.2 真蕨纲Filicineae | 第117-122页 |
6.3 苏铁纲Cycadopsida | 第122-124页 |
6.4 银杏纲Ginkgopsida | 第124-126页 |
6.5 分类不明的种子化石Incertae seeds | 第126-129页 |
第七章 植物群的组成及性质 | 第129-144页 |
7.1 植物群的组成 | 第129-133页 |
7.2 植物群的性质 | 第133-141页 |
7.3 植物群的时代分析 | 第141-144页 |
第八章 晚二叠世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 | 第144-159页 |
8.1 研究背景 | 第144页 |
8.2 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的基本原理 | 第144-147页 |
8.2.1 基本概念 | 第145-147页 |
8.2.2 气孔比率法 | 第147页 |
8.3 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材料 | 第147-152页 |
8.3.1 化石材料选取 | 第148-149页 |
8.3.2 最近现生对应种(NLE)的选取 | 第149-152页 |
8.4 晚二叠世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 | 第152-159页 |
8.4.1 利用Comia dashankouensis气孔参数重建古大气CO_2 | 第152-155页 |
8.4.2 利用Quadrocladus solmsii气孔参数重建古大气CO_2 | 第155-157页 |
8.4.3 结果与讨论 | 第157-159页 |
第九章 结语 | 第159-162页 |
9.1 研究成果 | 第159-160页 |
9.2 不足之处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6页 |
图版 | 第176-22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28-230页 |
致谢 | 第230-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