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47页 |
1.1 响应性纳米药物载体 | 第12-29页 |
1.1.1 温度响应性纳米药物载体 | 第13-15页 |
1.1.2 磁响应性纳米载体 | 第15-16页 |
1.1.3 电响应性纳米载体 | 第16-17页 |
1.1.4 光响应性纳米载体 | 第17-18页 |
1.1.5 pH响应性纳米载体 | 第18-19页 |
1.1.6 机械力响应性纳米载体 | 第19-21页 |
1.1.7 超声响应性纳米载体 | 第21-22页 |
1.1.8 二氧化碳响应性纳米载体 | 第22-24页 |
1.1.9 葡萄糖响应的纳米载体 | 第24-25页 |
1.1.10 酶响应的纳米载体 | 第25-26页 |
1.1.11 靶向红细胞膜载体 | 第26-29页 |
1.1.12 活性氧响应的纳米载体 | 第29页 |
1.2 活性氧响应的纳米载体类型 | 第29-33页 |
1.2.1 硫醚类聚合物 | 第30页 |
1.2.2 硒类聚合物 | 第30-31页 |
1.2.3 碲类聚合物 | 第31-32页 |
1.2.4 多肽类聚合物 | 第32-33页 |
1.3 辐射防护 | 第33-37页 |
1.3.1 辐射损伤和修复的机制 | 第33-34页 |
1.3.2 辐射防护药物 | 第34-35页 |
1.3.4 巯基化合物 | 第35页 |
1.3.5 维生素E | 第35页 |
1.3.6 褪黑素 | 第35-36页 |
1.3.7 硒类化合物 | 第36页 |
1.3.8 姜黄素 | 第36-37页 |
1.3.9 细菌提取物 | 第37页 |
1.4 本论文设计思路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7页 |
第二章 活性氧响应性壳聚糖基纳米载体包载PPRI蛋白用于辐射防护研究 | 第47-66页 |
2.1 引言 | 第47-4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8-52页 |
2.2.1 原料及试剂 | 第48-49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2.2.3 PEG-CP_5K-NH_2的合成 | 第49页 |
2.2.4 PEG-CP_5K-NHS的合成 | 第49-50页 |
2.2.5 CS-CP_5K-PEG的合成 | 第50页 |
2.2.6 PprI蛋白与CS-CP_5K-PEG载体的组装 | 第50页 |
2.2.7 CS-CP_5K-PEG载体的活性氧响应的性质 | 第50页 |
2.2.8 CS(PprI)-CP_5K-PEG的酶稳定性 | 第50-51页 |
2.2.9 CS(PprI)-CP_5K-PEG的细胞毒性 | 第51页 |
2.2.10 CS(PprI)-CP_5K-PEG的体外辐射防护效果 | 第51页 |
2.2.11 CS(PprI)-CP_5K-PEG的细胞克隆实验 | 第51页 |
2.2.12 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丙二醛活性测定 | 第51-52页 |
2.2.13 CS(PprI)-CP_5K-PEG在体内的辐射防护效果 | 第52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52-61页 |
2.3.1 高活性氧响应性载体CS-CP_5K-PEG的合成与表征 | 第52-54页 |
2.3.2 PprI蛋白和CS-CP_5K-PEG载体的组装 | 第54-55页 |
2.3.3 CS(PprI)-CP_5K-PEG复合物的毒性 | 第55-56页 |
2.3.4 CS(PprI)-CP_5K-PEG辐照后的生存率 | 第56-58页 |
2.3.5 CS(PprI)-CP_5K-PEG的抗氧化性能 | 第58-59页 |
2.3.6 体内辐射防护实验 | 第59-6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第三章 红细胞膜包裹的二氧化铈和铜纳米粒子联合用于放射治疗和辐射防护研究 | 第66-80页 |
3.1 引言 | 第66-6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8-70页 |
3.2.1 原料及试剂 | 第68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68-69页 |
3.2.3 红细胞的提取 | 第69页 |
3.2.4 RBC-CeO_2的制备 | 第69页 |
3.2.5 FA-RBC-Cu的制备 | 第69-70页 |
3.2.6 细胞膜包裹的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7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6页 |
3.3.1 红细胞包裹的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70-73页 |
3.3.2 红细胞包裹的纳米粒子的毒性 | 第73-74页 |
3.3.3 RBC-Cu的抗肿瘤效果 | 第74-75页 |
3.3.4 RBC-CeO_2的体外辐射防护效果 | 第75-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80-83页 |
4.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应结论如下 | 第80-81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81页 |
4.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81-83页 |
在读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