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复杂网络的图像目标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2页
CONTENTS第12-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1.1 目标识别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5-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7-23页
        1.2.1 目标识别问题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2 目标识别方法分类第18-21页
        1.2.3 目标识别问题的难点及算法特性第21-22页
        1.2.4 目标识别问题研究新领域第22-23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第23-25页
第二章 基础知识第25-37页
    2.1 复杂网络概念第25-29页
    2.2 复杂网络基本参数第29-30页
    2.3 复杂网络性质相关研究及其重要性第30-31页
    2.4 复杂网络图像建模的主要概念第31-33页
        2.4.1 度第32页
        2.4.2 平均度第32页
        2.4.3 最大度第32页
        2.4.4 最小度第32页
        2.4.5 度的方差第32页
        2.4.6 聚类系数第32-33页
    2.5 Canny算子第33-34页
    2.6 节点间距离计算第34-36页
    2.7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基于复杂网络的图像形状轮廓识别方法第37-50页
    3.1 引言第37-38页
    3.2 基于复杂网络的目标识别方法研究现状第38-40页
    3.3 基于复杂网络的图像形状轮廓识别方法第40-47页
        3.3.1 图像形状轮廓的复杂网络建模第40-42页
        3.3.2 网络模型动态演化第42-45页
        3.3.3 识别参数提取方法第45-46页
        3.3.4 形状识别第46-47页
    3.4 阈值参数确定方法第47-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识别方法特性DTD方法有效性分析第50-66页
    4.1 网络识别参数意义及其分析方法第50-52页
    4.2 旋转及平移不变性分析第52-53页
    4.3 缩放不变性分析第53-54页
    4.4 模型容噪性分析第54-57页
        4.4.1 噪声干扰第55-56页
        4.4.2 断点干扰第56-57页
    4.5 仿真实验第57-65页
        4.5.1 复杂网络特性分析实验第58-62页
        4.5.2 距离阈值确定方法(DTD)有效性分析第62-65页
    4.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基于复杂网络的灰度图像目标识别方法第66-79页
    5.1 引言第66-67页
    5.2 灰度图像轮廓提取方法概述第67-68页
    5.3 基于复杂网络的灰度图像识别方法第68-76页
        5.3.1 灰度图像形状轮廓及灰度轮廓提取方法第69-71页
        5.3.2 灰度图像复杂网络建模第71-72页
        5.3.3 灰度图像识别参数提取方法第72-75页
        5.3.4 灰度图像识别方法第75-76页
    5.4 关于识别方法效率的简单分析第76-77页
    5.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六章 基于复杂网络识别方法的仿真实验第79-105页
    6.1 仿真实验介绍第79-84页
        6.1.1 实验软硬件环境介绍第79页
        6.1.2 实验数据库介绍第79-84页
    6.2 形状轮廓识别实验第84-92页
        6.2.1 仿真实验相关数据设定第84-86页
        6.2.2 静态轮廓图像识别实验第86页
        6.2.3 动态轮廓图像识别实验第86-92页
    6.3 灰度图像识别实验第92-104页
        6.3.1 仿真实验流程及数据设定第92-96页
        6.3.2 识别方法存储空间和时间开销分析第96-99页
        6.3.3 识别结果分析第99-104页
    6.4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总结与展望第105-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和完成的论文第117-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附录1 符号说明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类随机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
下一篇:三维分权视角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逻辑与出路:中国式分权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