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黄孢原毛平革菌抗营养阻遏产漆酶特性及其生理调控机制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1 前言第12-20页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分析第12-16页
        1.1.1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木素酶代谢研究第12-13页
        1.1.2 黄孢原毛平革菌产漆酶研究第13-14页
        1.1.3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生理调控机制研究第14-16页
    1.2 漆酶同工酶研究第16-17页
    1.3 白腐菌的应用及存在问题第17-18页
        1.3.1 白腐菌的应用第17页
        1.3.2 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9-20页
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0-27页
    2.1 实验材料第20-22页
        2.1.1 实验菌种第20页
        2.1.2 实验主要药品第20页
        2.1.3 实验器材第20页
        2.1.4 实验培养基第20-21页
        2.1.5 实验试剂第21-22页
            2.1.5.1 酶活测定实验试剂第21页
            2.1.5.2 同工酶分析实验试剂第21页
            2.1.5.3 葡萄糖、氨氮浓度测定实验试剂第21-22页
    2.2 实验方法第22-27页
        2.2.1 P.chrysosporium抗营养阻遏高产漆酶菌株筛选第22-23页
            2.2.1.1 菌株的活化与扩大培养第22页
            2.2.1.2 菌株平板初筛第22页
            2.2.1.3 菌株电镜观察第22页
            2.2.1.4 菌株产漆酶复筛第22页
            2.2.1.5 漆酶活性测定第22-23页
        2.2.2 P.chrysosporium诱变菌株生长与产漆酶特性研究第23页
        2.2.3 P.chrysosporium诱变菌株漆酶同工酶分析第23-24页
            2.2.3.1 PAGE凝胶电泳第23-24页
            2.2.3.2 同工酶谱带分析第24页
        2.2.4 P.chrysosporium诱变菌株碳氮营养调控机制研究第24页
        2.2.5 P.chrysosporium诱变菌株生理调控机制研究第24-27页
            2.2.5.1 诱变菌株生理调控机制研究第24-26页
            2.2.5.2 交互作用分析第26-2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7-66页
    3.1 黄孢原毛平革菌及其诱变菌株抗营养阻遏产漆酶筛选第27-32页
        3.1.1 菌株平板初筛第27-28页
        3.1.2 菌株生长情况比较第28-29页
        3.1.3 菌株表面物理形态差异比较第29-30页
        3.1.4 菌株抗营养阻遏产漆酶复筛第30-32页
            3.1.4.1 静置条件第30-31页
            3.1.4.2 振荡条件第31-32页
    3.2 黄孢原毛平革菌诱变菌株生长与产漆酶特性研究第32-38页
        3.2.1 静置条件下,不同营养环境时菌株生长与产漆酶特性第32-35页
        3.2.2 振荡条件下,不同营养环境时菌株生长与产漆酶特性第35-38页
    3.3 黄孢原毛平革菌诱变菌株漆酶同工酶分析第38-43页
        3.3.1 黄孢原毛平革菌诱变菌株漆酶同工酶酶谱特征第38-39页
        3.3.2 漆酶同工酶迁移率及聚类分析第39-42页
        3.3.3 同工酶酶谱与产酶特性分析第42-43页
    3.4 黄孢原毛平革菌诱变菌株碳氮营养调控机制研究第43-52页
        3.4.1 碳氮营养消耗规律第43-46页
            3.4.1.1 黄孢原毛平革菌pc530及其诱变菌株pcR5305的碳氮营养消耗规律第43-45页
            3.4.1.2 黄孢原毛平革菌pc530及其诱变菌株pcR5324的碳氮营养消耗规律第45-46页
        3.4.2 碳氮营养调控机制研究第46-51页
            3.4.2.1 黄孢原毛平革菌pc530第46-47页
            3.4.2.2 黄孢原毛平革菌诱变菌株pcR5305第47-49页
            3.4.2.3 黄孢原毛平革菌诱变菌株pcR5324第49-51页
        3.4.3 漆酶同工酶与碳氮营养调控分析第51-52页
    3.5 黄孢原毛平革菌诱变菌株生理调控机制研究第52-66页
        3.5.1 培养基成分第52-55页
            3.5.1.1 不同碳源种类对pcR5305、pcR5324抗营养阻遏产漆酶的生理调控机制第52-53页
            3.5.1.2 不同碳源浓度对pcR5305、pcR5324抗营养阻遏产漆酶的生理调控机制第53-54页
            3.5.1.3 不同氮源种类对pcR5305、pcR5324抗营养阻遏产漆酶的生理调控机制第54页
            3.5.1.4 不同氮源浓度对pcR5305、pcR5324抗营养阻遏产漆酶的生理调控机制第54-55页
        3.5.2 金属元素第55-57页
            3.5.2.1 Cu~(2+)浓度对pcR5305、pcR5324抗营养阻遏产漆酶的生理调控机制第55-56页
            3.5.2.2 Cu~(2+)添加时间对pcR5305、pcR5324抗营养阻遏产漆酶的生理调控机制第56-57页
        3.5.3 活性添加成分第57-63页
            3.5.3.1 表面活性剂对pcR5305、pcR5324抗营养阻遏产漆酶的生理调控机制第57-58页
            3.5.3.2 愈创木酚对pcR5305、pcR5324抗营养阻遏产漆酶的生理调控机制第58-59页
            3.5.3.3 草酸浓度对pcR5305、pcR5324抗营养阻遏产漆酶的生理调控机制第59-61页
            3.5.3.4 L-苯丙氨酸浓度对pcR5305、pcR5324抗营养阻遏产漆酶的生理调控机制第61-63页
        3.5.4 交互作用分析第63-66页
4 小结第66-69页
    4.1 实验结论第66-68页
    4.2 深入研究方向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肿瘤和治疗2型糖尿病活性分子的筛选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Dicer,结直肠癌的抑癌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