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草酸亚铁水基球磨制备磷酸亚铁锂工艺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与特点第12-13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2页
        1.2.2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第12-13页
    1.3 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第13-17页
        1.3.1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第13-14页
        1.3.2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第14-17页
    1.4 橄榄石结构正极材料LiFePO4的性质第17-22页
        1.4.1 橄榄石结构正极材料LiFePO4的性质第17-18页
        1.4.2 LiFePO4正极材料的合成方法第18-21页
        1.4.3 LiFePO4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第21-22页
    1.5 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2-24页
        1.5.1 选题背景第22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实验药品及测试方法第24-28页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第24-25页
    2.2 材料表征分析测试方法第25-26页
        2.2.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25页
        2.2.2 热重分析(TG-DSC)第25-26页
        2.2.3 微观形貌分析(SEM)第26页
        2.2.4 碳含量分析第26页
    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26-28页
        2.3.1 电池正极片的制备第26页
        2.3.2 扣式电池的组装第26页
        2.3.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26-28页
第三章 乙醇溶液为球磨介质制备磷酸亚铁锂工艺研究第28-43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样品的制备第28-29页
    3.3 去离子水与 50%乙醇溶液为球磨介质对样品的影响第29-35页
        3.3.1 去离子水与 50%乙醇溶液作为球磨介质对前驱体的影响第29-33页
        3.3.2 去离子水和 50%乙醇溶液作为球磨介质对材料的影响第33-35页
    3.4 不同比例乙醇溶液作为球磨介质对样品的影响第35-38页
        3.4.1 不同比例乙醇溶液对前驱体的影响第35-36页
        3.4.2 不同比例乙醇溶液作为球磨介质对材料的影响第36-38页
    3.5 pH值对制备样品的影响第38-41页
        3.5.1 pH对材料晶体结构的影响第39页
        3.5.2 pH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39-41页
    3.6 本章结论第41-43页
第四章 乙醇溶液为球磨介质条件下磷酸亚铁锂的改性研究第43-56页
    4.1 引言第43-44页
    4.2 样品的制备第44页
    4.3 蔗糖加入量对材料的影响第44-48页
        4.3.1 材料碳含量分析第44-45页
        4.3.2 材料结构形貌分析第45页
        4.3.3 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分析第45-48页
    4.4 Fe位和Li位掺杂位置对制备样品的影响第48-54页
        4.4.1 Fe位和Li位掺杂位置对样品晶体结构的影响第48-50页
        4.4.2 Fe位和Li位掺杂位置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0-54页
    4.5 最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4-55页
    4.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去离子水为球磨介质制备磷酸亚铁锂工艺研究第56-67页
    5.1 引言第56页
    5.2 样品的制备第56-57页
    5.3 浆料固含量对制备样品的影响第57-59页
        5.3.1 浆料固含量对材料晶体结构的影响第57-58页
        5.3.2 浆料固含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8-59页
    5.4 锂源量对制备样品的影响第59-62页
        5.4.1 锂源量对样品晶体结构的影响第59页
        5.4.2 锂源量对样品形貌的影响第59-60页
        5.4.3 锂源量对样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60-62页
    5.5 柠檬酸量对制备样品的影响第62-65页
        5.5.1 材料碳含量分析第62-63页
        5.5.2 柠檬酸加入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63-65页
    5.6 最优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65-66页
    5.7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6.1 结论第67-68页
    6.2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故障性能分析
下一篇:佳拉洁雅型磁约束装置全等离子体通道及粒子输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