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运动思想探讨《伤寒论》六经病证治规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中医学中的圆运动思想 | 第13-29页 |
第一节 概念 | 第13-17页 |
1 圜(圆)道观 | 第13-14页 |
2 圆运动思想 | 第14-17页 |
第二节 具体内涵 | 第17-29页 |
1 大气圆运动规律 | 第17-21页 |
2 人体之气圆运动规律 | 第21-29页 |
第二部分 《伤寒论》与圆运动思想 | 第29-80页 |
第一节 六经概念与圆运动 | 第29-34页 |
1 《伤寒论》六经含义 | 第29-32页 |
2 《伤寒论》六经理论来源 | 第32页 |
3 《伤寒论》六经与圆运动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六经生理、病理及其治疗与圆运动 | 第34-39页 |
1 六经生理的圆运动 | 第34页 |
2 六经病理的运动不圆 | 第34-36页 |
3 六经病治疗的恢复运动圆 | 第36-39页 |
第三节 荣卫病证治与圆运动 | 第39-51页 |
1 荣卫主表 | 第39页 |
2 荣卫病证 | 第39-42页 |
3 荣卫病的治疗 | 第42-51页 |
第四节 太阳腑病证治与圆运动 | 第51-53页 |
1 太阳腑在里 | 第51页 |
2 太阳腑病 | 第51页 |
3 太阳腑病的治疗 | 第51-53页 |
第五节 阳明腑病证治与圆运动 | 第53-57页 |
1 阳明腑在里 | 第53页 |
2 阳明腑病 | 第53页 |
3 阳明腑病的治疗 | 第53-57页 |
第六节 太阴脏病证治与圆运动 | 第57-60页 |
1 太阴脏在里 | 第57页 |
2 太阴脏病 | 第57页 |
3 太阴脏病的治疗 | 第57-60页 |
第七节 少阴脏病证治与圆运动 | 第60-64页 |
1 少阴脏在里 | 第60页 |
2 少阴脏病 | 第60页 |
3 少阴脏病的治疗 | 第60-64页 |
第八节 厥阴脏病证治与圆运动 | 第64-68页 |
1 厥阴脏在里 | 第64页 |
2 厥阴脏病 | 第64-65页 |
3 厥阴脏病的治疗 | 第65-68页 |
第九节 少阳经病证治与圆运动 | 第68-73页 |
1 少阳经主半表半里 | 第68页 |
2 少阳经病 | 第68-69页 |
3 少阳经病的治疗 | 第69-73页 |
第十节 六经病代表方证研究 | 第73-80页 |
1 桂枝汤证 | 第73-75页 |
2 桃核承气汤证 | 第75-76页 |
3 吴茱萸汤证 | 第76-77页 |
4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 第77页 |
5 真武汤证 | 第77-78页 |
6 乌梅丸证 | 第78-79页 |
7 大柴胡汤证 | 第79-80页 |
结语 | 第80-83页 |
1 主要内容及结果 | 第80-81页 |
2 主要创新点 | 第81页 |
3 不足和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4页 |
附录 文献综述——圆运动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84-93页 |
1 圆运动思想的沿革 | 第84-85页 |
2 圆运动思想的内涵 | 第85-86页 |
3 圆运动思想在中医理论上的应用 | 第86-87页 |
4 圆运动思想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 | 第87-88页 |
5 圆运动思想在温病中的体现和应用 | 第88-89页 |
6 圆运动思想在伤寒中的体现和应用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