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碎片化时代 | 第8-9页 |
1.1.2 新媒体时代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微电影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 第12-20页 |
2.1 微电影的界定 | 第12-13页 |
2.2 微电影的特质 | 第13-16页 |
2.2.1 叙事层面 | 第13-14页 |
2.2.2 个性层面 | 第14页 |
2.2.3 作为商品的运营层面 | 第14-16页 |
2.3 纵观微电影的发源与繁荣 | 第16-17页 |
2.4 微电影存在的问题 | 第17-20页 |
2.4.1 质量欠佳 | 第17页 |
2.4.2 内容牵强 | 第17-18页 |
2.4.3 产业链不完善 | 第18页 |
2.4.4 赢利渠道单一,效果难以评估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传播机制的构建 | 第20-29页 |
3.1 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3.1.1 八个要素 | 第20-21页 |
3.1.2 “5W”理论 | 第21页 |
3.2 微电影的传播机制 | 第21-25页 |
3.2.1 微电影的参与者 | 第21-22页 |
3.2.2 微电影的文本内容 | 第22-23页 |
3.2.3 微电影的传播渠道 | 第23-24页 |
3.2.4 微电影的效果反馈 | 第24-25页 |
3.3 以“New Balance新百伦”系列微电影为例 | 第25-29页 |
3.3.1 “青春永不退色”系列文本分析 | 第26-27页 |
3.3.2 品牌表达方式分析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微电影的产业化出路 | 第29-40页 |
4.1 定位 | 第30-31页 |
4.1.1 外部市场分析 | 第30页 |
4.1.2 内在受众需求 | 第30-31页 |
4.2 生产 | 第31-34页 |
4.2.1 商业化生产 | 第31-33页 |
4.2.2 系列化生产——以《泡芙小姐》为例 | 第33-34页 |
4.3 流通——打破单向传播,实现多渠道循环模式 | 第34-40页 |
4.3.1 新媒体发行 | 第35-36页 |
4.3.2 在电视、影院发行的可行性分析 | 第36-39页 |
4.3.3 衍生品开发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对微电影的前景展望及发展建议 | 第40-47页 |
5.1 建立自主营销模式——以“V电影”平台为例 | 第40-42页 |
5.2 打造品牌,去商业化 | 第42-44页 |
5.2.1 构建品格:加强深度、拓展宽度 | 第42-43页 |
5.2.2 回归电影,打造视觉盛宴 | 第43-44页 |
5.2.3 培养人才,组建专业团队 | 第44页 |
5.3 开发周边,强化长期影响力 | 第44-46页 |
5.4 加强监管,优化外部环境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