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3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铍铜的加工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微细电火花加工 | 第19-25页 |
1.3.1 大深径比微小孔微细电火花加工 | 第19-20页 |
1.3.2 工作液对微小孔加工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3 提高电火花加工表面的质量 | 第21-23页 |
1.3.4 微三维结构电火花加工 | 第23-25页 |
1.4 超疏水技术研究现状 | 第25-30页 |
1.4.1 自然界中超疏水现象 | 第25-26页 |
1.4.2 超疏水基本理论 | 第26-28页 |
1.4.3 金属材料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28-30页 |
1.5 微细电火花加工及表超疏水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0-31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2章 铍铜微小孔的微细电火花加工 | 第33-53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铍铜微小孔微细电火花加工实验研究 | 第33-37页 |
2.2.1 实验设备及材料 | 第33-34页 |
2.2.2 铍铜微小孔微细电火花加工实验研究 | 第34-37页 |
2.3 铍铜去离子水中电火花电化学微小孔加工 | 第37-43页 |
2.3.1 实验条件及测量方法 | 第37-39页 |
2.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9-43页 |
2.4 保护电极减小铍铜微小孔端面的杂散腐蚀 | 第43-49页 |
2.4.1 有无保护电极对比实验 | 第44-45页 |
2.4.2 有无保护电极条件下电流对加工结果的影响 | 第45-47页 |
2.4.3 有无保护电极条件下脉宽对加工结果的影响 | 第47-49页 |
2.5 提高铍铜微小孔表面质量 | 第49-50页 |
2.5.1 原位混粉加工提高铍铜微小孔表面质量的原理 | 第49页 |
2.5.2 加工时间对表面质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2.6 铍铜高质量大深径比微小孔微细电火花加工 | 第50-5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铍铜微球窝的微细电火花加工 | 第53-71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三维结构的电火花铣削加工 | 第53-61页 |
3.2.1 电极补偿方式对铣削形貌的影响 | 第54-56页 |
3.2.2 微球窝微细电火花铣削加工分层策略 | 第56-59页 |
3.2.3 铣削路径生成 | 第59-61页 |
3.3 铍铜微球窝微细电火花铣削加工 | 第61-63页 |
3.3.1 实验条件及参数 | 第61页 |
3.3.2 不同初始分层厚度对加工时间的影响 | 第61-62页 |
3.3.3 不同初始分层厚度对铣削表面的影响 | 第62-63页 |
3.4 铍铜微球窝的微细电火花成形加工 | 第63-70页 |
3.4.1 工具电极的制备 | 第63-64页 |
3.4.2 微球窝电火花成形加工电极损耗的测量 | 第64-65页 |
3.4.3 加工深度对电极损耗的影响 | 第65-66页 |
3.4.4 电极损耗的补偿策略 | 第66-67页 |
3.4.5 铍铜微球窝电火花成形加工实验条件 | 第67-68页 |
3.4.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8-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铍铜微细电火花加工表面的超疏水性研究 | 第71-88页 |
4.1 引言 | 第71-72页 |
4.2 铍铜微细电火花加工表面等效模型的建立 | 第72-74页 |
4.3 铍铜微细电火花加工表面形貌与超疏水性的关系研究 | 第74-80页 |
4.3.1 微细电火花加工表面形貌参数与超疏水性的关系 | 第74-79页 |
4.3.2 铍铜微细电火花加工表面的润湿状态 | 第79-80页 |
4.4 铍铜微细电火花加工表面参数提取 | 第80-84页 |
4.4.1 微细电火花加工条件 | 第80-81页 |
4.4.2 铍铜微细电火花加工表面形貌分析 | 第81-84页 |
4.5 微细电火花加工铍铜表面形貌与其超疏水性的关系 | 第84-87页 |
4.5.1 微细电火花加工表面形貌参数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84-85页 |
4.5.2 低表面能材料处理后铍铜微细电火花加工表面接触角 | 第85-86页 |
4.5.3 低表面能材料处理后铍铜微细电火花加工表面超疏水性能的稳定性 | 第86-8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5章 基于微细电火花加工的铍铜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88-113页 |
5.1 引言 | 第88页 |
5.2 铍铜微细电火花加工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88-95页 |
5.2.1 火焰沉积法实现铍铜微细电火花加工表面的超疏水性 | 第88-91页 |
5.2.2 油处理提高表面性能 | 第91-95页 |
5.3 超疏水表面成分分析 | 第95-97页 |
5.4 微纳分级结构对超疏水性的影响 | 第97-100页 |
5.4.1 电火花加工参数对积碳实现超疏水性的影响 | 第97-99页 |
5.4.2 积碳时间对超疏水性的影响 | 第99-100页 |
5.5 超疏水表面的性能测试 | 第100-108页 |
5.5.1 不同酸碱条件下的超疏水性能 | 第100-101页 |
5.5.2 超疏水表面的耐腐蚀性能测试 | 第101-105页 |
5.5.3 超疏水表面的抗冲击性能测试 | 第105-107页 |
5.5.4 超疏水表面的减阻性能测试 | 第107-108页 |
5.6 铍铜微球窝结构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108-109页 |
5.7 基于电火花加工的超疏水表面的批量制备 | 第109-111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结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7-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个人简历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