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空间规划及导示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2 关于美术馆的概述 | 第11-17页 |
2.1 美术馆的概念 | 第11-12页 |
2.2 中国美术馆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2.2.1 我国美术馆的溯源 | 第12-13页 |
2.2.2 民国时期美术馆概况 | 第13页 |
2.2.3 新中国美术馆的初创 | 第13-14页 |
2.3 当代美术馆的办馆新理念 | 第14-15页 |
2.3.1 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 | 第14页 |
2.3.2 从教育观念向传播观念拓展 | 第14-15页 |
2.3.3 从千人一面向个性特色发展 | 第15页 |
2.4 美术馆存在的意义 | 第15-16页 |
2.5 国内外美术馆存在的历史功能差异 | 第16-17页 |
3 美术馆的空间规划设计 | 第17-32页 |
3.1 美术馆建筑空间的改造和变迁 | 第17-20页 |
3.1.1 卢浮宫的改造和变迁 | 第18-20页 |
3.2 美术馆展示空间构成和空间组织 | 第20-25页 |
3.2.1 中国美术馆空间组织与观众体验 | 第20-22页 |
3.2.2 世界美术馆空间组织与观众体验 | 第22-25页 |
3.3 美术馆的共享空间与艺术内涵 | 第25-26页 |
3.4 美术馆环境氛围的营造 | 第26-32页 |
3.4.1 美术馆光的造型 | 第26-28页 |
3.4.2 美术馆展示空间中历史语境的营造 | 第28-32页 |
4 美术馆建筑与外部场地环境的对话 | 第32-35页 |
4.1 美术馆的尺度与比例 | 第32-33页 |
4.2 美术馆的下沉与架空 | 第33-35页 |
5 美术馆建筑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以宁波美术馆为例 | 第35-38页 |
6 美术馆的导示设计 | 第38-47页 |
6.1 导示设计的定义 | 第38页 |
6.2 美术馆导向系统设计信息的呈现 | 第38-39页 |
6.2.1 信息呈现的标准化 | 第38-39页 |
6.2.2 信息呈现的连续性 | 第39页 |
6.3 美术馆公共空间与人行为的关系 | 第39-40页 |
6.4 美术馆导示信息的布点定位 | 第40页 |
6.5 美术馆导示设计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 第40-42页 |
6.5.1 空间环境对于导向系统设计的限制 | 第41页 |
6.5.2 空间环境对于导向系统设计提出的要求 | 第41-42页 |
6.5.3 导向整合设计对于空间环境的改善 | 第42页 |
6.6 美术馆导示设计中导向牌的凸显与融合 | 第42-44页 |
6.7 美术馆导示设计中导示牌的尺度问题 | 第44-45页 |
6.8 美术馆导示设计中视平线与视野 | 第45-46页 |
6.9 美术馆导示设计中点状的人流组织引导 | 第46-47页 |
7 美术馆展示空间中的导向性设计 | 第47-50页 |
7.1 导向性设计的基础—流线设计 | 第48-49页 |
7.1.1 展示空间中功能流线的的设计 | 第48页 |
7.1.2 展示空间中观众流线的的设计 | 第48-49页 |
7.2 导向性设计的建构—空间的引导与暗示 | 第49-50页 |
7.2.1 空间形态 | 第49页 |
7.2.2 空间限定度 | 第49页 |
7.2.3 空间的界面装饰 | 第49-50页 |
8 美术馆的无障碍系统设计 | 第50-52页 |
8.1 针对弱视群体的无障碍设计 | 第50-51页 |
8.2 针对肢体残疾人群的无障碍设计 | 第51-52页 |
9 武汉市汤湖美术馆实地考察 | 第52-56页 |
10 城市美术馆设计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