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3.1 设施布局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2 TOPSIS 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4 课题研究来源及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5.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5.2 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23页 |
2.1 生产车间的设施布局问题 | 第14-16页 |
2.1.1 生产车间布局的定义 | 第14页 |
2.1.2 生产车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 第14-15页 |
2.1.3 生产车间布局的基本形式 | 第15-16页 |
2.1.4 生产车间布局类型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16页 |
2.2 生产车间布局的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2.2.1 物流分析 | 第18页 |
2.2.2 非物流分析 | 第18-19页 |
2.2.3 综合相互关系分析 | 第19-20页 |
2.2.4 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绘制 | 第20-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B 企业生产车间现有布局分析 | 第23-32页 |
3.1 B 企业相关概况简介 | 第23-24页 |
3.1.1 B 企业生产车间简介 | 第23页 |
3.1.2 B 企业生产车间各作业单位介绍 | 第23-24页 |
3.2 B 企业生产车间现状分析 | 第24-31页 |
3.2.1 企业生产生产车间现有布局 | 第24-27页 |
3.2.2 生产车间工艺流程分析 | 第27-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通过 SLP 方法对 B 企业生产车间布局改善 | 第32-51页 |
4.1 B 企业生产车间要素分析 | 第32-34页 |
4.1.1 B 企业生产车间工艺及运输量分析 | 第32-33页 |
4.1.2 B 企业生产车间作业单位距离 | 第33-34页 |
4.2 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 | 第34-43页 |
4.2.1 作业单位物流分析 | 第35-38页 |
4.2.2 作业单位非物流分析 | 第38-40页 |
4.2.3 作业单位综合相关性分析 | 第40-43页 |
4.3 改善设施布置方案提出 | 第43-50页 |
4.3.1 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 | 第43-46页 |
4.3.2 作业单位区域分配及调整 | 第46-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基于 TOPSIS 方法的 B 企业生产车间布局选择 | 第51-58页 |
5.1 TOPSIS 方法介绍 | 第51-52页 |
5.2 生产车间布局评价指标确定 | 第52-55页 |
5.2.1 生产车间布局评价指标确定原则 | 第53页 |
5.2.2 生产车间布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3-55页 |
5.3 基于 TOPSIS 方法对 B 企业生产车间布局选择 | 第55-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B 企业设施布局改善前后比较分析 | 第58-61页 |
6.1 改善前后物流角度比较分析 | 第58-59页 |
6.2 改善前后非物流角度比较分析 | 第59-6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2页 |
7.1 总结 | 第61页 |
7.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