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视野下的人民政协法治化问题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一 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二 人民政协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15-16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6页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 | 第17-25页 |
第一节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内涵 | 第17-19页 |
一 西方协商民主的兴起与发展 | 第17-18页 |
二 西方协商民主的实现条件和措施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和内涵 | 第19-22页 |
一 协商民主与民主协商 政治协商的关系 | 第19-20页 |
二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 | 第20-21页 |
三 民主集中制下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 第21-22页 |
第三节 中西方协商民主的比较 | 第22-25页 |
一 中西方协商民主的异同 | 第22-24页 |
二 西方协商民主的启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视野下的人民政协 | 第25-33页 |
第一节 人民政协的功能变迁 | 第25-28页 |
一 代行国家权力:人民政协制度的源起 | 第25页 |
二 “统一战线”的单一功能:人民政协地位的倒退 | 第25-26页 |
三 政治协商职能:人民政协制度的构建过程 | 第26-27页 |
四 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新时期人民政协的定位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地位 | 第28-33页 |
一 人民政协与上议院不同 | 第28-29页 |
二 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 | 第29-30页 |
三 人民政协是政治协商机构 | 第30页 |
四 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 第30-31页 |
五 人民政协三种地位间的内在联系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实践中的人民政协及其制度保障 | 第33-44页 |
第一节 人民政协的工作方式及其效力 | 第33-36页 |
一 人民政协的组成 | 第33-34页 |
二 人民政协的工作方式 | 第34-35页 |
三 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效力 | 第35-36页 |
第二节 现有规则体系的保障 | 第36-37页 |
一 法律法规的保障 | 第36-37页 |
二 规范性文件的保障 | 第37页 |
第三节 “广东探索”的制度支持 | 第37-44页 |
一 《中共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制定和实施的背景 | 第38页 |
二 《中共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的内容 | 第38-40页 |
三 《中共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的实施效果 | 第40-41页 |
四 《中共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反映的问题 | 第41-44页 |
第五章 人民政协法治化路径 | 第44-49页 |
第一节 人民政协法治化的必要性 | 第44-45页 |
一 人民政协法治化的意涵 | 第44-45页 |
二 软法视角:现有规则体系的保障 | 第45页 |
第二节 人民政协法治化的演进路径 | 第45-49页 |
一 规范化维度:明确人民政协的法律地位 | 第45-46页 |
二 制度化维度:制定统一的《政协组织法》 | 第46-47页 |
三 程序化维度:构建程序合理 环节完整的政协规程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件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