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暗挖隧道稳定性的因素敏感性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隧道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因素敏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灰色关联法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创新点 | 第19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隧道稳定性的理论分析 | 第21-33页 |
2.1 隧道失稳分析 | 第21-25页 |
2.1.1 隧道失稳判别 | 第21-22页 |
2.1.2 隧道围岩破坏机制 | 第22-25页 |
2.2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25-29页 |
2.2.1 围岩稳定性安全系数分析 | 第25-26页 |
2.2.2 强度折减法理论 | 第26-27页 |
2.2.3 解析分析法理论 | 第27-29页 |
2.3 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理论分析 | 第29-32页 |
2.3.1 隧道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2.3.2 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30-31页 |
2.3.3 灰色关联法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暗挖隧道MIDAS数值模拟 | 第33-57页 |
3.1 有限元法概述 | 第33页 |
3.2 MIDASGTS软件简介 | 第33页 |
3.3 本构模型 | 第33-36页 |
3.3.1 弹性模型 | 第34-35页 |
3.3.2 莫尔-库伦本构模型 | 第35页 |
3.3.3 修正莫尔-库伦本构模型 | 第35-36页 |
3.4 工程简介 | 第36-39页 |
3.5 模型的建立 | 第39-44页 |
3.5.1 模型尺寸和网格 | 第39-40页 |
3.5.2 模型结果提取 | 第40-41页 |
3.5.3 模型边界条件和荷载 | 第41页 |
3.5.4 参数设置 | 第41-43页 |
3.5.5 施工步骤设置 | 第43-44页 |
3.6 隧道内支撑轴力模拟 | 第44-48页 |
3.7 隧道位移模拟 | 第48-55页 |
3.7.1 竖向位移云图 | 第48-52页 |
3.7.2 水平位移云图 | 第52-5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现场监测及与模拟数据对比分析 | 第57-72页 |
4.1 监测方案 | 第57-66页 |
4.1.1 监测目的 | 第57-58页 |
4.1.2 监测技术要求 | 第58页 |
4.1.3 监测测点布置原则 | 第58-59页 |
4.1.4 监测项目与测点布置 | 第59-63页 |
4.1.5 监测方法及数据分析 | 第63-66页 |
4.2 监测数据与模拟数据的对比分析 | 第66-70页 |
4.2.1 支撑结构内力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4.2.2 拱顶下沉对比分析 | 第67-69页 |
4.2.3 收敛变形对比分析 | 第69-7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第72-89页 |
5.1 敏感性分析种类 | 第72-73页 |
5.1.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72页 |
5.1.2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72-73页 |
5.2 临时支撑结构材料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73-78页 |
5.2.1 弹性模量折减分析 | 第74-76页 |
5.2.2 泊松比折减分析 | 第76-78页 |
5.3 土体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78-84页 |
5.3.1 粘聚力折减分析 | 第78-81页 |
5.3.2 摩擦角折减分析 | 第81-84页 |
5.4 基于灰色关联法分析各因素的敏感性 | 第84-87页 |
5.4.1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 第84-85页 |
5.4.2 对本文中的各参数进行灰色关联度计算 | 第85-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