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药理学的瓜蒌薤白汤治疗冠心病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主要符号缩写对照表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冠心病的研究现状以及系统药理学的应用 | 第16-27页 |
1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 第16-19页 |
1.1 危险因素 | 第16-17页 |
1.2 发病机制 | 第17-19页 |
2 冠心病治疗现状 | 第19-22页 |
2.1 手术治疗现状 | 第19页 |
2.2 西药治疗现状 | 第19-21页 |
2.3 中药治疗现状 | 第21-22页 |
3 复方瓜蒌薤白汤及其应用 | 第22-24页 |
4 系统药理学在中药机制解析和新药开发上的应用 | 第24-27页 |
4.1 中药系统药理学 | 第24页 |
4.2 机制解析和新药开发上的应用 | 第24-27页 |
第二章 瓜蒌薤白汤中潜在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 第27-35页 |
1 方法 | 第27-28页 |
1.1 数据库的构建 | 第27页 |
1.2 ADME-系统评价 | 第27-28页 |
1.2.1 口服生物利用度预测 | 第27页 |
1.2.2 类药性评估 | 第27-28页 |
1.2.3 药物半衰期评价 | 第28页 |
1.2.4 肠吸收模型 | 第2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8-34页 |
2.1 瓜蒌薤白汤中潜在活性成分的数据集 | 第28-31页 |
2.2 16 个具有潜在活性的化合物 | 第31-34页 |
3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药物靶点的筛选和关联疾病分析 | 第35-51页 |
1 方法 | 第35-36页 |
1.1 药物靶标的预测 | 第35-36页 |
1.2 药物靶标功能的分析 | 第36页 |
1.3 靶标-疾病的分析 | 第36页 |
1.4 药物靶标-疾病网络构建 | 第36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6-50页 |
2.1 靶标及其生物学过程分析 | 第36-49页 |
2.2 靶标-疾病分析 | 第49-50页 |
3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药物的协同网络整合分析 | 第51-62页 |
1 方法 | 第51-52页 |
1.1 冠心病蛋白的挖掘 | 第51页 |
1.2 网络的构建 | 第51页 |
1.2.1 靶标-化合物网络 | 第51页 |
1.2.2 疾病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 第51页 |
1.3 药物组合预测 | 第51-52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2.1 潜在活性化合物的多靶标调控 | 第52-53页 |
2.2 多靶标治疗的网络模块 | 第53-60页 |
2.3 药物协同成分的探索 | 第60-61页 |
3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瓜蒌薤白汤靶点的多通路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 第62-70页 |
1 方法 | 第62页 |
1.1 靶点-通路构建 | 第62页 |
1.2 冠心病通路构建 | 第62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2-69页 |
2.1 药物治疗靶标的多通路调节 | 第62-65页 |
2.2 靶点的多通路协同作用研究 | 第65-67页 |
2.3 药效学验证 | 第67-69页 |
2.3.1 高糖损伤的协同保护作用 | 第67-68页 |
2.3.2 关键蛋白的协同调节 | 第68-69页 |
3 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 | 第80-108页 |
作者简介 | 第108-109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