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私人诉讼的完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1 国外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的研究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第2章 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4-21页 |
2.1 反垄断私人诉讼的界定 | 第14-15页 |
2.2 我国反垄断法私人诉讼现状 | 第15-19页 |
2.3 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第3章 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法律构建的研析 | 第21-28页 |
3.1 反垄断私人诉讼的独立价值 | 第21-22页 |
3.2 完善反垄断私人诉讼的意义 | 第22-23页 |
3.3 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的需要完善的方面 | 第23-28页 |
3.3.1 反垄断私人诉讼原告资格 | 第24-25页 |
3.3.2 反垄断私人诉讼的损害赔偿制度 | 第25-26页 |
3.3.3 协调公共执行和私人诉讼的关系 | 第26-28页 |
第4章 域外反垄断私人诉讼的借鉴 | 第28-36页 |
4.1 美国的反垄断私人诉讼制度 | 第28-29页 |
4.2 欧盟的反垄断私人诉讼制度 | 第29-30页 |
4.3 日本的反垄断私人诉讼制度 | 第30-31页 |
4.4 域外反垄断私人诉讼的比较分析 | 第31-36页 |
4.4.1 原告资格方面 | 第31-33页 |
4.4.2 损害赔偿方面 | 第33-34页 |
4.4.3 公共执行与私人诉讼的关系方面 | 第34-36页 |
第5章 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完善思路 | 第36-41页 |
5.1 扩张反垄断法私人诉讼原告资格 | 第36-37页 |
5.1.1 赋予间接购买者原告资格 | 第36页 |
5.1.2 赋予社会团体有限的诉权 | 第36-37页 |
5.2 确立独立的反垄断法损害赔偿制度 | 第37-38页 |
5.2.1 引入惩罚性赔偿 | 第37-38页 |
5.2.2 确定惩罚性赔偿的倍率及范围 | 第38页 |
5.3 公共执行对私人诉讼的协调与支持 | 第38-41页 |
5.3.1 公共执行支持私人诉讼 | 第38-39页 |
5.3.2 确立公共执行对私人诉讼适度限制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