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地学论文--环境水文学论文

长江与黄河三角洲的环境变化与营养盐埋藏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1页
    1.1 引言第18-20页
    1.2 沉积物的地质参数对沉积环境的指示作用第20-22页
        1.2.1 沉积物年代序列与沉积速率第20页
        1.2.2 粒度第20-22页
    1.3 沉积物的生源要素参数对生态环境的指示作用第22-26页
        1.3.1 总有机碳及碳的稳定同位素第22-23页
        1.3.2 总氮及氮的稳定同位素第23页
        1.3.3 磷及其形态第23-24页
        1.3.4 硅及生物硅第24-26页
    1.4 研究进展第26-31页
        1.4.1 国外研究进展第26-27页
        1.4.2 国内研究进展第27-31页
            1.4.2.1 长江流域研究背景与进展第27-28页
            1.4.2.2 黄河流域研究背景与进展第28-3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1-47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31-34页
        2.1.1 长江口概况第31-32页
        2.1.2 黄河口(渤海)概况第32-34页
    2.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第34-35页
    2.3 分析方法第35-41页
        2.3.1 粒度测定第35页
        2.3.2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第35-36页
        2.3.3 总有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第36页
        2.3.4 总氮及其稳定同位素第36页
        2.3.5 总磷、无机磷及有机磷第36-37页
        2.3.6 生物硅第37-41页
            2.3.6.1 粒度效应校正第39-41页
    2.4 研究区域代表性柱状沉积物筛选第41-47页
        2.4.1 长江口(东海)柱状沉积物筛选及典型柱样A5-第41-43页
        2.4.2 黄河口(渤海)柱状沉积物筛选及典型柱样B第43-47页
第三章 长江口沉积记录及其环境变化第47-63页
    3.1 柱状沉积物A5-4 沉积特征第47-52页
        3.1.1 柱状沉积物A5-4 年代序列及沉积速率第47-50页
        3.1.2 柱状沉积物A5-4 柱状沉积物粒度垂直分布特征第50-52页
    3.2 柱状沉积物A5-4 生源要素垂直分布特征第52-56页
        3.2.1 柱状沉积物A5-4 总有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垂直分布特征.第52-53页
        3.2.2 柱状沉积物A5-4 总氮及其稳定同位素垂直分布特征第53-54页
        3.2.3 柱状沉积物A5-4 总磷、无机磷及有机磷垂直分布特征第54-55页
        3.2.4 柱状沉积物A5-4 生物硅垂直分布特征第55-56页
    3.3 研究区域沉积记录及环境变化第56-62页
        3.3.1 研究区域沉积环境第56-59页
        3.3.2 研究区域营养盐水平与初级生产力第59-62页
    3.4 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黄河口(渤海)沉积记录及其环境变化第63-77页
    4.1 柱状沉积物B66 沉积特征第63-68页
        4.1.1 柱状沉积物B66 年代序列及沉积速率第63-65页
        4.1.2 柱状沉积物B66 粒度垂直分布特征第65-68页
    4.2 柱状沉积物B66 生源要素垂直分布特征第68-72页
        4.2.1 柱状沉积物B66 总有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垂直分布特征第68-69页
        4.2.2 柱状沉积物B66 总氮及其稳定同位素垂直分布特征第69-70页
        4.2.3 柱状沉积物B66 总磷、无机磷及有机磷垂直分布特征第70-71页
        4.2.4 柱状沉积物B66 生物硅垂直分布特征第71-72页
    4.3 区域沉积记录及环境变化第72-76页
        4.3.1 研究区域沉积环境第72-73页
        4.3.2 研究区域营养盐水平与初级生产力第73-76页
    4.4 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河口三角洲柱状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埋藏第77-89页
    5.1 长江口柱状沉积物A5-4 中生源要素的埋藏第77-81页
    5.2 黄河口(渤海)柱状沉积物B66 中生源要素的埋藏第81-83页
    5.3 研究区域及全球不同环境生源要素埋藏的对比第83-86页
    5.4 河口区生源要素埋藏的时间变化第86-88页
    5.5 小结第88-8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110页
附录第110-111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通山县耕地质量空间格局研究
下一篇:人体SPECT机械系统运行状态监测装置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