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表达困境与文学自觉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1章 老子对庄子的启示 | 第9-17页 |
1.1 老子的表达困境与表达方式 | 第9-14页 |
1.1.1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表达困境 | 第9-12页 |
1.1.2 强为之说:老子的表达方式 | 第12-14页 |
1.1.2.1 赋旧词以新意 | 第12页 |
1.1.2.2 化无形为有形 | 第12-13页 |
1.1.2.3 正言若反 | 第13-14页 |
1.2 老、庄思想异同 | 第14-17页 |
第2章 庄子的表达困境 | 第17-30页 |
2.1 言不尽意,思想表达不可逾越的鸿沟 | 第18-21页 |
2.2 “成心”所在,思想表达的无形壁垒 | 第21-30页 |
2.2.1 人即“天籁”:“成心”形成的主体原因 | 第21-24页 |
2.2.2 时间、空间:“成心”形成的客体原因 | 第24-27页 |
2.2.3 大而无用,庄子思想的现实尴尬 | 第27-30页 |
第3章 庄子的言说方式 | 第30-45页 |
3.1 庄子的语言形式 | 第30-37页 |
3.1.1 寓言、重言:借他人之口论“道”的言论 | 第30-32页 |
3.1.2 卮言:直接陈述庄子思想的言论 | 第32-37页 |
3.2 庄子的论证方法 | 第37-45页 |
3.2.1 以否定式言说补救辞不尽意的无奈 | 第38-39页 |
3.2.2 以“齐物”思想破除“成心” | 第39-41页 |
3.2.3 以反证法消弭大而无用的尴尬 | 第41-45页 |
第4章 庄子文学的自觉 | 第45-55页 |
4.1 庄子文学自觉的体现 | 第45-51页 |
4.1.1 奇谲怪诞的形象 | 第45-47页 |
4.1.2 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 | 第47-49页 |
4.1.3 以卮言为曼衍的文章结构 | 第49-51页 |
4.2 文学自觉是个伪命题 | 第51-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