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前言 | 第9-10页 |
1.2 金属配合物的抗癌发展进程 | 第10-11页 |
1.2.1 金属铂配合物的抗癌发展 | 第10页 |
1.2.2 金属钌配合物的抗癌探究进程 | 第10-11页 |
1.3 金属钌配合物体外抗癌研究途径 | 第11-12页 |
1.3.1 MTT体外细胞毒活性实验 | 第11页 |
1.3.2 细胞周期检测 | 第11页 |
1.3.3 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第11页 |
1.3.4 活性氧研究 | 第11-12页 |
1.3.5 线粒体膜电位实验 | 第12页 |
1.4 金属配合物钌的作用靶点和抗癌机制 | 第12-13页 |
1.4.1 以细胞核为靶点 | 第12页 |
1.4.2 以线粒体为靶点 | 第12页 |
1.4.3 以溶酶体为靶点 | 第12-13页 |
1.5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含亚氨基的N^N双齿配体芳基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体外抗癌活性的研究 | 第14-51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14-15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14-1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1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5-23页 |
2.3.1 细胞培养 | 第15-16页 |
2.3.2 MTT体外细胞毒活性实验 | 第16-17页 |
2.3.3 ICP检测细胞内金属含量 | 第17页 |
2.3.4 细胞周期检测 | 第17-18页 |
2.3.5 细胞凋亡检测 | 第18页 |
2.3.6 活性氧ROS检测 | 第18-19页 |
2.3.7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第19页 |
2.3.8 钌配合物的水解反应 | 第19-20页 |
2.3.9 钌配合物与辅酶NADH催化活性的反应 | 第20页 |
2.3.10 钌配合物与腺嘌呤或鸟嘌呤的反应 | 第20页 |
2.3.11 钌配合物与BSA的反应 | 第20-21页 |
2.3.12 合成和表征 | 第21-2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3-50页 |
2.4.1 合成与表征结果分析 | 第23-32页 |
2.4.2 MTT体外活性检测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2.4.3 ICP检测细胞内金属含量 | 第33页 |
2.4.4 细胞周期检测结果分析 | 第33-36页 |
2.4.5 细胞凋亡检测结果分析 | 第36-39页 |
2.4.6 活性氧ROS检测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2.4.7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2.4.8 钌配合物的水解反应研究 | 第44-45页 |
2.4.9 钌配合物与辅酶NADH催化活性的研究 | 第45-46页 |
2.4.10 钌配合物与腺嘌呤或鸟嘌呤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46-47页 |
2.4.11 钌配合物与BSA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47-50页 |
2.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以溶酶体为靶点的伞花烃钌(Ⅱ)二亚氨基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机制的研究 | 第51-68页 |
3.1 引言 | 第51页 |
3.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51-52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51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1-5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3.3.1 MTT体外细胞毒活性实验 | 第52页 |
3.3.2 激光共聚焦检测细胞共定位 | 第52页 |
3.3.3 原子吸收检测各细胞器内金属含量 | 第52页 |
3.3.4 细胞周期检测 | 第52-53页 |
3.3.5 细胞凋亡检测 | 第53页 |
3.3.6 活性氧ROS检测 | 第53页 |
3.3.7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第53页 |
3.3.8 钌配合物的紫外水解反应 | 第53页 |
3.3.9 钌配合物与辅酶NADH催化活性的反应 | 第53页 |
3.3.10 合成和表征 | 第53-5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4-67页 |
3.4.1 合成与表征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3.4.2 MTT体外活性检测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3.4.3 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检测细胞共定位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3.4.4 原子吸收检测各细胞器内金属含量结果分析 | 第61页 |
3.4.5 细胞周期检测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3.4.6 细胞凋亡检测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3.4.7 活性氧ROS检测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3.4.8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3.4.9 钌配合物的紫外水解反应研究 | 第65-66页 |
3.4.10 钌配合物与辅酶NADH催化活性的研究 | 第66-67页 |
3.5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