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3页 |
1.1 引言 | 第13-15页 |
1.2 锂离子电池能量提升的主要策略 | 第15-24页 |
1.2.1 开发新型高能正负极材料 | 第16-23页 |
1.2.2 制备高载量超厚电极 | 第23-24页 |
1.3 高能锂金属电极和高载量电极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1.3.1 高能锂金属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3.2 高载量超厚电极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4 电极结构设计对电池性能优化的作用 | 第27-33页 |
1.4.1 电极材料结构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1.4.2 电极结构设计在高能锂金属中的应用 | 第29-31页 |
1.4.3 电极结构设计在高载量电极中的应用 | 第31-33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3页 |
第二章 铜纳米线网络集流体制备以及在高能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与研究 | 第43-59页 |
2.1 引言 | 第44-4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2.2.1 材料来源 | 第46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2.2.3 样品表征 | 第46-47页 |
2.2.4 锂金属沉积量计算 | 第47页 |
2.2.5 电化学表征 | 第47-4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2.3.1 材料合成与表征 | 第48-49页 |
2.3.2 锂金属的沉积-溶解机理 | 第49-53页 |
2.3.3 基于CuNWs集流体锂金属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53-5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第三章 基于镍包覆铜纳米线框架复合锂金属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9-79页 |
3.1 引言 | 第60-6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1-64页 |
3.2.1 材料来源 | 第61-62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62页 |
3.2.3 样品表征 | 第62-63页 |
3.2.4 电化学表征 | 第63页 |
3.2.5 Cu@Ni纳米框架中锂金属灌入量计算 | 第63-6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4页 |
3.3.1 材料合成与表征 | 第64-67页 |
3.3.2 Cu@Ni纳米框架限制Li金属电极变化机理 | 第67-70页 |
3.3.3 Li-Cu@Ni负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70-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第四章 基于木材仿生结构高载量超厚钴酸锂正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79-105页 |
4.1 引言 | 第80-8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1-86页 |
4.2.1 材料来源 | 第81-82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82页 |
4.2.3 样品表征 | 第82页 |
4.2.4 能量密度与电极厚度关系计算 | 第82-83页 |
4.2.5 基于μCT重构孔隙度和曲折度计算 | 第83-84页 |
4.2.6 不同曲折率容量与倍率的定量分析 | 第84-86页 |
4.2.7 电化学表征 | 第8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6-101页 |
4.3.1 材料合成与表征 | 第86-91页 |
4.3.2 超厚电极微结构三维重构分析 | 第91-93页 |
4.3.3 曲折度与性能关系模拟计算 | 第93-94页 |
4.3.4 超厚LCO电极电化学性能 | 第94-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和获奖情况 | 第107-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