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3-甲基四氢呋喃的用途及制备 | 第10-15页 |
1.2.1 3-甲基四氢呋喃的用途 | 第10-12页 |
1.2.2 3-甲基四氢呋喃的生产工艺路线 | 第12-15页 |
1.3 3-甲基四氢呋喃合成新工艺 | 第15-16页 |
1.4 双功能催化剂 | 第16-21页 |
1.4.1 酯加氢催化剂 | 第16-17页 |
1.4.2 固体酸催化剂 | 第17-18页 |
1.4.3 双功能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1.4.4 双功能催化剂的应用 | 第19-21页 |
1.5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3-30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1 铜基催化剂组分的制备 | 第24页 |
2.2.2 固体酸催化剂组分 | 第24页 |
2.2.3 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 | 第24-25页 |
2.3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25-26页 |
2.3.1 N_2低温吸附 | 第25页 |
2.3.2 X射线衍射(XRD) | 第25页 |
2.3.3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25页 |
2.3.4 透射电子电镜(TEM) | 第25页 |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5页 |
2.3.6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 第25-26页 |
2.3.7 吡啶红外(Py-IR) | 第26页 |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6-30页 |
2.4.1 催化剂考评装置及流程 | 第26-27页 |
2.4.2 产物分析 | 第27-29页 |
2.4.3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第3章 不同载体对铜基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30-41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催化剂制备 | 第30-31页 |
3.3 催化剂表征分析 | 第31-37页 |
3.3.1 N_2低温吸附分析 | 第31-32页 |
3.3.2 XRD分析 | 第32-34页 |
3.3.3 TEM分析 | 第34-35页 |
3.3.4 H_2-TPR分析 | 第35页 |
3.3.5 表面组成和化学价态分析 | 第35-37页 |
3.4 载体对铜基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不同脱水组分对双功能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1-50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双功能催化剂制备 | 第41-42页 |
4.3 固体酸催化剂组分筛选 | 第42-44页 |
4.4 固体酸催化剂表面酸性的影响 | 第44-46页 |
4.5 γ-Al_2O_3含量对双功能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4.6 双功能催化剂上1,1,2-乙烷三羧酸三甲酯催化加氢反应路径 | 第47-4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制备方法对双功能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0-57页 |
5.1 引言 | 第50页 |
5.2 双功能催化剂制备 | 第50页 |
5.3 催化剂表征 | 第50-55页 |
5.3.1 N_2低温吸附分析 | 第50-52页 |
5.3.2 XRD分析 | 第52-53页 |
5.3.3 H_2-TPR分析 | 第53-54页 |
5.3.4 NH_3-TPD分析 | 第54-55页 |
5.4 制备方法对双功能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工艺条件的影响 | 第57-64页 |
6.1 引言 | 第57页 |
6.2 反应条件的影响 | 第57-62页 |
6.2.1 质量空速的影响 | 第57-58页 |
6.2.2 氢酯比的影响 | 第58-60页 |
6.2.3 反应压力的影响 | 第60-61页 |
6.2.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6.3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 第62-6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64-65页 |
7.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硕士学习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