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37页 |
综述一 脂溢性皮炎西医治疗概述 | 第10-19页 |
1 概述 | 第10页 |
2 治疗 | 第10-13页 |
2.1 抗真菌治疗 | 第10页 |
2.2 抗炎治疗 | 第10-11页 |
2.3 免疫调节治疗 | 第11页 |
2.4 皮肤屏障修复治疗 | 第11-12页 |
2.5 吡硫翁锌 | 第12页 |
2.6 物理治疗 | 第12-13页 |
3 问题及展望 | 第13-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9页 |
综述二 中医对脂溢性皮炎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第19-28页 |
1 古文献对脂溢性皮炎的认识 | 第19-20页 |
1.1 中医病名 | 第19页 |
1.2 病因病机 | 第19-20页 |
1.3 治疗 | 第20页 |
2 近现代医家对脂溢性皮炎的认识 | 第20-22页 |
2.1 病因病机 | 第20-21页 |
2.2 辨证分型 | 第21-22页 |
3 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3.1 中药内治法 | 第22-23页 |
3.2 中药外治法 | 第23-24页 |
3.3 非药物治疗 | 第24页 |
4 问题及展望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8页 |
综述三 李元文教授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采撷 | 第28-37页 |
1 李元文教授简介 | 第28页 |
2 学术渊源概述 | 第28-30页 |
2.1 师从名门——学术思想的源泉 | 第28-29页 |
2.2 发皇古文——学术思想的基础 | 第29页 |
2.3 汇通中西——学术思想的完善 | 第29页 |
2.4 科学研究——科研成果相关内容总结 | 第29-30页 |
3 学术思想采撷 | 第30-33页 |
3.1 病证症“三位一体”论治模式 | 第30-31页 |
3.2 肝脾论治皮肤病 | 第31页 |
3.3 从毒论治皮肤病 | 第31-32页 |
3.4 重视病络理论 | 第32页 |
3.5 内外合治 | 第32页 |
3.6 衷中参西 | 第32-33页 |
3.7 以和为贵,以平为期 | 第33页 |
4 小结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前言 | 第37-38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8-61页 |
1 临床资料 | 第38页 |
2 研究标准 | 第38-40页 |
2.1 诊断标准 | 第38页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第38-39页 |
2.3 疗效诊断标准 | 第39-40页 |
2.4 处方筛选标准 | 第40页 |
2.5 药物整理规范 | 第40页 |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4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3.1 分析软件 | 第40-41页 |
3.2 处方数据的输入与核对 | 第41页 |
3.3 数据挖掘分析步骤 | 第41页 |
3.4 统计学方法 | 第41页 |
4 研究结果 | 第41-50页 |
4.1 临床资料 | 第41-43页 |
4.2 药物基本信息统计 | 第43-45页 |
4.3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方剂分析 | 第45-47页 |
4.4 基于熵方法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 第47-50页 |
5 分析及讨论 | 第50-59页 |
5.1 120名脂溢性皮炎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 第50页 |
5.2 研究结果分析 | 第50-56页 |
5.3 李元文教授治疗脂溢性皮炎治疗经验及用药规律 | 第56-59页 |
6 结语 | 第59-61页 |
6.1 结语 | 第59-60页 |
6.2 问题及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1 病例选择表 | 第64-65页 |
附录2 病例信息表 | 第65-66页 |
附录3 疗效观察表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