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达孜区实施精准扶贫的政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4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四、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23-24页 |
(一)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24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一、贫困的界定 | 第24-25页 |
(一)贫困的概念 | 第24页 |
(二)贫困的类型 | 第24-25页 |
(三)扶贫的标准 | 第25页 |
二、研究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一)参与式扶贫理念 | 第25-26页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第26-27页 |
(三)包容性增长与协同治理理论 | 第27-28页 |
第二章 西藏各阶段的扶贫政策及精准扶贫解读 | 第28-38页 |
一、西藏扶贫政策的演变历程及特点 | 第28-32页 |
(一)西藏扶贫政策的演变历程 | 第28-31页 |
(二)西藏扶贫政策的总体特点 | 第31-32页 |
二、精准扶贫政策解读 | 第32-34页 |
(一)精准扶贫政策的内涵 | 第32页 |
(二)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 | 第32页 |
(三)精准扶贫政策的思路 | 第32-34页 |
三、西藏实施精准扶贫的特殊性与必要性 | 第34-38页 |
(一)西藏实施精准扶贫的特殊性 | 第34-36页 |
(二)西藏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达孜区贫困及扶贫现状 | 第38-50页 |
一、达孜区基本概况 | 第38-39页 |
二、达孜区贫困分析 | 第39-47页 |
(一)贫困状况 | 第39-42页 |
(二)贫困特征 | 第42-44页 |
(三)致贫原因分析 | 第44-47页 |
三、达孜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 | 第47-50页 |
(一)现阶段精准扶贫的目标 | 第47-48页 |
(二)达孜区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 | 第48-50页 |
(三)达孜区精准扶贫取得的成绩 | 第50页 |
第四章 达孜区精准扶贫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 第50-56页 |
一、达孜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存在的困难 | 第51-53页 |
(一)贫困户识别存在一定偏差 | 第51页 |
(二)扶贫对象的参与程度较低 | 第51-52页 |
(三)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成隐患 | 第52页 |
(四)扶贫项目带富能力尚不足 | 第52-53页 |
(五)帮扶措 施未充分发挥实效 | 第53页 |
二、达孜区精准扶贫实施存在困难的原因分析 | 第53-56页 |
(一)多元化动态分析不足,追踪管理程度不高 | 第53-54页 |
(二)产业扶贫未发挥作用,缺乏利益联结机制 | 第54-55页 |
(三)贫困户思想观念保守,自主造血能力不足 | 第55页 |
(四)公共产品的供应不足,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 第55-56页 |
(五)扶贫主体间协调不畅,信息资源较难共享 | 第56页 |
第五章 达孜区精准扶贫的优化对策 | 第56-69页 |
一、健全识别机制,提高扶贫政策实施的针对性 | 第57-59页 |
(一)优化识别指标体系,完善多维贫困识别机制 | 第57-58页 |
(二)实施动态追踪管理,建立精准监测评估体系 | 第58页 |
(三)严格核查贫困人口,构建贫困户动态信息库 | 第58-59页 |
二、创新帮扶机制,扩大扶贫政策实施的参与面 | 第59-62页 |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公共服务供给 | 第59-60页 |
(二)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 第60-61页 |
(三)加强专项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劳动力素质 | 第61-62页 |
三、优化管理机制,保障扶贫政策实施的可行度 | 第62-66页 |
(一)推进扶贫队伍建设,着力落实干部驻村机制 | 第62-63页 |
(三)鼓励各方力量参与,构建协同扶贫治理格局 | 第63-64页 |
(三)搭建GIS扶贫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透明化 | 第64-66页 |
四、完善考核机制,促进扶贫政策实施的连续性 | 第66-69页 |
(一)设计脱贫考核指标,落实全面脱贫考核机制 | 第66页 |
(二)制定扶贫责任清单,构建资金全面监管体系 | 第66-67页 |
(三)创新工作考核机制,完善干部工作奖惩制度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