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 | 第16-17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 第19-32页 |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 第19-20页 |
2.2 股票期权激励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 第20-26页 |
2.2.1 委托代理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2.2 最优合约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3页 |
2.2.4 股票期权作为一种强激励工具的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2.2.4.1 股票期权激励与管理层风险承担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2.2.4.2 股票期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投资激励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2.3 股票期权激励相关实证文献综述 | 第26-30页 |
2.3.1 股票期权合约设计相关实证文献综述 | 第26-27页 |
2.3.2 股票期权作为一种强激励工具的实证研究 | 第27-30页 |
2.3.2.1 股票期权激励与管理层风险承担相关的实证文献综述 | 第27-28页 |
2.3.2.2 股票期权激励创新投资与经营业绩成效的实证文献综述 | 第28-30页 |
2.4 文献研究述评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股票期权激励对管理层风险承担的影响 | 第32-48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研究设计 | 第32-39页 |
3.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选取 | 第32-33页 |
3.2.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 第33-39页 |
3.2.2.1 变量选取 | 第33-38页 |
3.2.2.2 模型设计 | 第38-39页 |
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9-46页 |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3.3.2 股票期权激励与管理层风险承担的回归模型分析 | 第40-46页 |
3.3.2.1 将股票期权激励特征作为内生变量的回归分析 | 第40-44页 |
3.3.2.2 将股票期权激励特征及资产负债率作为内生变量的回归分析..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股票期权激励下风险变化对股票预期收益率的影响 | 第48-56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研究设计 | 第49-51页 |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选取 | 第49-50页 |
4.2.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 第50-51页 |
4.2.2.1 变量选取 | 第50-51页 |
4.2.2.2 模型设计 | 第51页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1-52页 |
4.3.2 企业风险变化与股票收益率的回归分析 | 第52-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股票期权激励对企业R&D研发投入及投资强度的影响 | 第56-70页 |
5.1 引言 | 第56-57页 |
5.2 研究设计 | 第57-60页 |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57页 |
5.2.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 第57-60页 |
5.2.2.1 变量选取 | 第57-60页 |
5.2.2.2 模型设计 | 第60页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0-68页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0-63页 |
5.3.2 股票期权激励对企业R&D研发投入及投资强度的回归分析 | 第63-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6.2 研究启示 | 第71-72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