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秦岭北麓西安段乡土景观营造的环境学途径--以长安区五台镇留村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1 社会背景第11页
        1.1.2 区域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3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4 研究对象第14-17页
        1.4.1 研究对象选取原则第14页
        1.4.2 研究对象特征分析第14-15页
        1.4.3 研究范围界定第15-17页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17-18页
        1.5.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5.2 创新点第18页
    1.6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7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19-23页
        1.7.1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7.2 研究框架第20-23页
2 乡土景观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23-41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3-27页
        2.1.1 乡土景观概念第23-25页
        2.1.2 其他相关概念第25-27页
    2.2 乡土景观的要素构成第27-30页
        2.2.1 自然要素第27-28页
        2.2.2 人文要素第28-30页
    2.3 乡土景观的分类第30-31页
        2.3.1 自然景观第30-31页
        2.3.2 人文景观第31页
    2.4 乡土景观理论发展概述第31-39页
        2.4.1 国外乡土景观理论发展概述第31-35页
        2.4.2 国内乡土景观理论发展概述第35-37页
        2.4.3 关中地区乡土景观研究概述第37-39页
    2.5 小结第39-41页
3 留村历史及自然因子概述第41-53页
    3.1 留村历史概述第41-43页
    3.2 留村自然资源概述第43-51页
        3.2.1 五台留村地形地貌概况第43-47页
        3.2.2 五台留村地质土壤概述第47-48页
        3.2.3 五台留村水文概述第48-49页
        3.2.4 五台留村气候条件第49-51页
    3.3 本章小结第51-53页
4 宏观尺度乡土景观营造的环境学途径——乡土聚落选址第53-65页
    4.1 五台镇留村选址概述第53页
    4.2 地形地貌影响下的留村聚落选址研究第53-57页
        4.2.1 地形地貌对村落分布的影响第53-55页
        4.2.2 留村聚落选址对地形地貌的适应第55-57页
    4.3 水文资源影响下的留村聚落选址研究第57-59页
        4.3.1 水资源对村落分布的影响第57-58页
        4.3.2 留村聚落选址对水文资源的适应第58-59页
    4.4 土地资源影响下的留村聚落选址研究第59-61页
        4.4.1 土地资源对村落分布的影响第59-60页
        4.4.2 留村聚落选址对土地资源的适应第60-61页
    4.5 气候影响下的留存聚落选址研究第61-63页
        4.5.1 气候对村落选址的影响第61页
        4.5.2 留村聚落选址对气候的适应第61-63页
    4.6 本章小结——宏观尺度乡土景观营造的环境学途径第63-65页
5 中观尺度乡土景观营造的环境学途径——乡土聚落形态第65-87页
    5.1 留村乡土聚落形态概述第65-66页
    5.2 建筑系统乡土景观营造的环境学途径第66-72页
        5.2.1 建筑系统概述第66-67页
        5.2.2 留村建筑系统对地形地貌的适应第67-70页
        5.2.3 留村建筑系统对气候资源的适应第70-72页
    5.3 道路系统乡土景观营造的环境学途径第72-77页
        5.3.1 道路交通系统概述第72-74页
        5.3.2 留村道路系统对地形地貌的适应第74-77页
        5.3.3 留村道路系统对气候的适应第77页
    5.4 人工水系统乡土景观营造的环境学途径第77-82页
        5.4.1 人工水系统概述第77-79页
        5.4.2 留村排水系统对地形地貌的适应第79-81页
        5.4.3 留村人工水系统对水文资源的适应第81-82页
        5.4.4 留村人工水系统对降雨的适应第82页
    5.5 绿色空间系统乡土景观营造的环境学途径第82-85页
        5.5.1 绿色空间系统概述第82-84页
        5.5.2 留村绿色空间对地形地貌的适应第84-85页
    5.6 本章小结——中观尺度乡土景观营造的环境学途径第85-87页
6 微观尺度乡土景观营造的环境学途径——乡土技术运用第87-103页
    6.1 留村乡土技术应用概述第87页
    6.2 挡土墙乡土技术应用第87-88页
    6.3 涝池乡土技术应用第88-91页
    6.4 排水沟乡土技术应用第91-92页
    6.5 “丁”字路乡土技术应用第92-93页
    6.6 路面铺装应用第93-95页
    6.7 台塬梯田乡土技术应用第95-97页
    6.8 种植池乡土技术应用第97-99页
    6.9 乡土植物第99-100页
    6.10 本章小结——微观尺度乡土景观营造的环境学途径第100-103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03-113页
    7.1 营造途径总结第103-111页
        7.1.1 宏观尺度——聚落选址环境学途径总结第103-106页
        7.1.2 中观尺度——聚落形态营造的环境学途径总结第106-108页
        7.1.3 微观尺度——乡土技术应用的环境学途径总结第108-111页
    7.2 展望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1页
附录-Ⅰ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第121-123页
附录-Ⅱ图录第123-129页
附录-Ⅲ表录第129-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柱箍筋约束性能及延性研究
下一篇: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在大学宿舍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