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回顾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2 地方政府性债务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7-23页 |
2.1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2.1.1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2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划分 | 第18-19页 |
2.1.3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界定 | 第19-20页 |
2.2 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理论依据 | 第20-23页 |
2.2.1 公共品理论: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扩张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3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基本状况及其风险 | 第23-35页 |
3.1 地方政府性债务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3.1.1 改革开放前 | 第23页 |
3.1.2 改革开放初期 | 第23-24页 |
3.1.3 改革开放深化时期 | 第24页 |
3.2 地方政府性债务现状 | 第24-30页 |
3.2.1 地方政府性债务组成结构 | 第25页 |
3.2.2 地方政府性债务政府层级 | 第25-26页 |
3.2.3 地方政府性债务举借主体 | 第26-27页 |
3.2.4 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来源 | 第27-28页 |
3.2.5 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投向 | 第28-29页 |
3.2.6 地方政府性债务偿债年限 | 第29-30页 |
3.3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 第30-35页 |
3.3.1 总量风险可控 | 第30-31页 |
3.3.2 结构性风险值得重视 | 第31-35页 |
4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 | 第35-43页 |
4.1 财政角度 | 第35-38页 |
4.1.1 中央、地方事权财权失衡 | 第35-36页 |
4.1.2 转移支付体系不规范 | 第36-37页 |
4.1.3 原预算法严禁地方政府举债 | 第37-38页 |
4.2 经济角度 | 第38-40页 |
4.2.1 市政基建产品定价非市场化 | 第39页 |
4.2.2 长期金融工具匮乏 | 第39-40页 |
4.3 政治角度 | 第40-43页 |
4.3.1 政绩考核与升迁机制的缺陷 | 第40页 |
4.3.2 政府职能失衡 | 第40-43页 |
5 国外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经验借鉴 | 第43-55页 |
5.1 美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 第43-48页 |
5.1.1 美国市政债概貌 | 第43-45页 |
5.1.2 举债前管理 | 第45-46页 |
5.1.3 举债中管理 | 第46-47页 |
5.1.4 债务危机处理 | 第47-48页 |
5.2 日本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 第48-51页 |
5.2.1 协议制的举债方式 | 第48-49页 |
5.2.2 举债中管理 | 第49-50页 |
5.2.3 债务危机处理 | 第50-51页 |
5.3 国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经验总结 | 第51-55页 |
5.3.1 完善地方政府举债事前管理 | 第51-52页 |
5.3.2 加强地方政府举债事中监督 | 第52-54页 |
5.3.3 规范地方政府举债事后管理 | 第54-55页 |
6 防范与化解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 | 第55-63页 |
6.1 财政角度 | 第55-57页 |
6.1.1 促进财力和事权相匹配 | 第55-56页 |
6.1.2 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 第56页 |
6.1.3 有序推进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 | 第56-57页 |
6.2 经济角度 | 第57-61页 |
6.2.1 力促市政基建产品定价适度市场化 | 第57-58页 |
6.2.2 推进资本市场建设,提供ABS等长期限的融资工具 | 第58-59页 |
6.2.3 推广使用PPP模式 | 第59-61页 |
6.3 政治角度 | 第61-63页 |
6.3.1 改革官员考核制度 | 第61-62页 |
6.3.2 规范政府职能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7-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