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非金属复合材料论文

多级孔结构的二氧化硅气凝胶/聚苯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聚苯乙烯和可发性聚苯乙烯第12页
    1.3 悬浮聚合工艺第12-17页
        1.3.1 悬浮聚合的反应概况第12-13页
        1.3.2 悬浮聚合的反应机理第13-14页
        1.3.3 悬浮聚合的成粒机理第14-15页
        1.3.4 珠状悬浮聚合的影响因素第15-17页
    1.4 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第17-19页
        1.4.1 按结构划分第17页
        1.4.2 具有核壳式结构的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第17-18页
        1.4.3 具有核壳式结构的微纳米材料的测试与表征第18页
        1.4.4 有机/无机核壳式复合材料第18-19页
    1.5 聚苯乙烯泡沫材料第19-20页
        1.5.1 可发性聚苯乙烯制备工艺第19-20页
        1.5.2 预发泡第20页
        1.5.3 熟化第20页
        1.5.4 成型第20页
    1.6 多孔型隔热复合材料第20-22页
        1.6.1 隔热材料的分类第20-21页
        1.6.2 隔热材料的机理第21页
        1.6.3 隔热材料的影响因素第21页
        1.6.4 多孔型隔热材料第21-22页
    1.7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悬浮聚合法制备SiO_2气凝胶/聚苯乙烯核壳复合珠粒第24-42页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第24-25页
        2.1.1 试验原料第24页
        2.1.2 试验设备第24-25页
    2.2 药品提纯和溶液的配制第25页
        2.2.1 苯乙烯的精制第25页
        2.2.2 分散剂的配制第25页
    2.3 试验原理及合成工艺第25-27页
        2.3.1 试验设计原理第25-26页
        2.3.2 EPS珠粒的合成工艺第26-27页
    2.4 性能检测方法第27-29页
        2.4.1 颗粒粒径第27-28页
        2.4.2 聚合反应转化率第28页
        2.4.3 微观结构分析第28页
        2.4.4 FT-IR分析第28页
        2.4.5 热性能分析第28页
        2.4.6 真密度第28-29页
        2.4.7 玻璃化温度Tg第29页
        2.4.8 发泡倍率测量第29页
    2.5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29-41页
        2.5.1 搅拌速度和油水比对复合颗粒平均粒径的影响第29-32页
        2.5.2 宏观形貌第32页
        2.5.3 微观结构分析第32-34页
        2.5.4 红外光谱(FT-IR)第34页
        2.5.5 热性能分析第34-36页
        2.5.6 聚苯乙烯和SiO_2-aerogel/PS复合颗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第36页
        2.5.7 不同油水比、搅拌速度对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研究第36-37页
        2.5.8 引发剂用量对悬浮聚合反应的影响第37-39页
        2.5.9 气凝胶的加入量对试验的影响第39页
        2.5.10 单体加入量对聚合反应的转化率的影响第39-40页
        2.5.11 蒸汽压、预发时间对发泡倍率、发泡密度的影响第40-41页
        2.5.12 PS和SiO_2-aerogel/PS复合珠粒的真密度第41页
    2.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悬浮聚合法合成纳米二氧化硅/聚苯乙烯复合粒子第42-58页
    3.1 试验原料和试剂第42页
    3.2 实验仪器第42页
    3.3 实验过程第42-45页
        3.3.1 纳米SiO_2粉末的表面活性处理第42-43页
        3.3.2 悬浮聚合合成纳米二氧化硅/聚苯乙烯复合珠粒第43-44页
        3.3.3 表征方法第44-45页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5-52页
        3.4.1 改性剂用量对nano-SiO_2接触角的影响第46-47页
        3.4.2 硅烷偶联剂KH-570用量对表面羟基数的影响第47-48页
        3.4.3 nano-SiO_2红外图谱第48-49页
        3.4.4 DBP吸油值第49页
        3.4.5 比表面积第49-50页
        3.4.6 纳米二氧化硅振实密度测定第50页
        3.4.7 KH-570用量对nano-SiO_2稳定性的影响第50-51页
        3.4.8 改性粉末的SEM形貌第51-52页
        3.4.9 KH-570使用量对粉末亲油能力的影响第52页
    3.5 nano-SiO_2/PS复合珠粒的性能表征与结果讨论第52-56页
        3.5.1 复合粒子的微观形貌第52-53页
        3.5.2 热稳定性分析第53-54页
        3.5.3 复合粒子粒径分布第54-55页
        3.5.4 包覆nano-SiO_2粉复合珠粒的玻璃化温度第55-56页
        3.5.5 包覆nano-SiO_2粉复合珠粒的红外图谱第56页
    3.6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SiO_2气凝胶/聚苯乙烯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的研究第58-64页
    4.1 纳米尺度多孔结构材料传热效应的介绍第58页
    4.2 理想模型第58-61页
        4.2.1 三维结构的单元体导热模型第58-59页
        4.2.2 复合材料等效热导率第59-61页
    4.3 性能测试与表征第61页
        4.3.1 表观密度第61页
        4.3.2 微观形貌第61页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61-63页
        4.4.1 不同包覆物对表观密度的影响第61页
        4.4.2 泡珠的微观形貌分析第61-63页
    4.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纪汗煤矿顶板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研究
下一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复合材料涂层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