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第22-32页 |
2.1 相关概念解读 | 第22-25页 |
2.1.1 生态理念 | 第22页 |
2.1.2 绿道 | 第22-24页 |
2.1.3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4-25页 |
2.2 绿道规划相关理论 | 第25-28页 |
2.2.1 景观生态学 | 第25-27页 |
2.2.2 景观设计学 | 第27-28页 |
2.2.3 人居环境学 | 第28页 |
2.3 绿道规划相关内容 | 第28-31页 |
2.3.1 绿道的构成要素 | 第28-30页 |
2.3.2 绿道的布局结构模式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苏南水网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第32-38页 |
3.1 苏南水网城市的生态结构特征 | 第32-34页 |
3.1.1 水乡空间城市基底 | 第32-33页 |
3.1.2 以河流水系为主的城市自然骨架 | 第33-34页 |
3.1.3 以湖泊湿地为主的城市生境斑块 | 第34页 |
3.2 苏南水网城市现状问题及产生原因 | 第34-35页 |
3.2.1 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系生态功能衰退 | 第34-35页 |
3.2.2 城市景观格局紊乱,地域性水网特征消失 | 第35页 |
3.2.3 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 第35页 |
3.3 苏南水网城市绿道生态功能 | 第35-37页 |
3.3.1 改善日益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 | 第36页 |
3.3.2 优化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 | 第36页 |
3.3.3 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基于生态理念的苏南水网城市绿道规划策略 | 第38-83页 |
4.1 苏南水网城市绿道规划原则与目标 | 第38-40页 |
4.1.1 规划原则 | 第38-40页 |
4.1.2 规划目标 | 第40页 |
4.2 基于生态理念的苏南水网城市绿道总体布局 | 第40-52页 |
4.2.1 绿道布局影响因素 | 第40-42页 |
4.2.2 生态资源适宜性分析 | 第42-44页 |
4.2.3 绿道节点和线路选择 | 第44-47页 |
4.2.4 绿道布局策略确定 | 第47-49页 |
4.2.5 绿道布局空间结构确定 | 第49-52页 |
4.3 基于生态理念的苏南水网城市绿道规划设计 | 第52-59页 |
4.3.1 重视河流生态规划 | 第52-56页 |
4.3.2 整合周边零散节点 | 第56-57页 |
4.3.3 完善慢行服务体系 | 第57-58页 |
4.3.4 依托资源建立缓冲区 | 第58-59页 |
4.4 苏南水网城市绿道规划保障措施 | 第59-61页 |
4.4.1 政策法规保障 | 第59-60页 |
4.4.2 部门合作制度 | 第60页 |
4.4.3 公众参与制度 | 第60-61页 |
4.4.4 安全管理保障 | 第61页 |
4.5 案例应用——基于生态理念的苏州城市绿道规划 | 第61-82页 |
4.5.1 苏州城市绿道规划范围及目标 | 第61-62页 |
4.5.2 苏州城市绿道要素分析 | 第62-69页 |
4.5.3 苏州城市绿道规划资源适宜性分析 | 第69-74页 |
4.5.4 基于生态理念的苏州城市绿道总体布局 | 第74-78页 |
4.5.5 基于生态理念的苏州城市绿道规划设计 | 第78-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6页 |
5.1 总结与创新点 | 第83-84页 |
5.1.1 研究总结 | 第83-84页 |
5.1.2 主要创新点 | 第84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84-86页 |
5.2.1 研究不足 | 第84-85页 |
5.2.2 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