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金属铱配合物在光致析氢中的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52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光致析氢体系涉及的基本光化学理论第15-17页
        1.2.1 激发态的产生与衰变第15-16页
        1.2.2 激发态的基本性质第16页
        1.2.3 光诱导电子转移第16-17页
    1.3 光致析氢体系理论依据与分类第17-21页
        1.3.1 光致析氢体系理论依据第17-19页
        1.3.2 光致析氢体系分类第19-21页
    1.4 光致析氢体系中光敏剂的研究进展第21-38页
        1.4.1 钌(Ⅱ)配合物光敏剂在光致析氢体系中的应用第21-24页
        1.4.2 铱(Ⅲ)配合物光敏剂在光致析氢体系中的应用第24-29页
        1.4.3 铂(Ⅱ)配合物光敏剂在光致析氢体系中的应用第29-30页
        1.4.4 其它金属配合物光敏剂在光致析氢体系中的应用第30-32页
        1.4.5 有机染料光敏剂在光致析氢体系中的应用第32-34页
        1.4.6 分子器件在光致析氢体系中的应用第34-38页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依据第38-40页
    参考文献第40-52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52-58页
    2.1 主要化学试剂第52页
    2.2 样品测试第52-54页
        2.2.1 液体核磁共振谱(~1H NMR,~(13)C NMR)第52页
        2.2.2 质谱仪(MS)第52页
        2.2.3 元素分析(EA)第52页
        2.2.4 扫描电镜(SEM)表征第52页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第52-53页
        2.2.6 循环伏安(CV)测试第53页
        2.2.7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第53页
        2.2.8 发射光谱(EL)第53页
        2.2.9 激发态寿命测试第53页
        2.2.10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第53页
        2.2.11 X-射线单晶衍射第53-54页
    2.3 光致析氢测试第54-55页
    2.4 激发态淬灭测试及其Stern-Volmer方程第55-56页
    2.5 理论计算第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第三章 亲水性铱配合物光敏剂在光致析氢体系中的性能研究第58-80页
    3.1 引言第58-59页
    3.2 实验部分第59-62页
        3.2.1 配体的合成第59-60页
        3.2.2 配合物的合成第60-6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2-75页
        3.3.1 合成与表征第62页
        3.3.2 晶体结构第62-64页
        3.3.3 配体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第64-65页
        3.3.4 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第65-66页
        3.3.5 理论计算第66-67页
        3.3.6 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第67-68页
        3.3.7 配合物的激发态淬灭研究第68-70页
        3.3.8 配合物在三元光致析氢体系中的性能研究第70-72页
        3.3.9 配合物敏化的二氧化钛在非均相光致析氢体系中的性能研究第72-75页
    3.4 本章小结第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第四章 铱配合物光敏剂与胶体二硫化钼催化剂构成的光致析氢体系性能研究第80-100页
    4.1 引言第80-81页
    4.2 实验部分第81-84页
        4.2.1 胶体二硫化银的合成第81页
        4.2.2 配体的合成第81-82页
        4.2.3 配合物的合成第82-8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4-96页
        4.3.1 合成与表征第84-86页
        4.3.2 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第86-87页
        4.3.3 理论计算第87页
        4.3.4 配合物的电化学测试第87-88页
        4.3.5 配合物的激发态淬灭测试第88-89页
        4.3.6 反应条件对体系光致析氢性能的影响第89-92页
        4.3.7 光致析氢体系稳定性测试第92-93页
        4.3.8 光敏剂结构对光致析氢体系性能的影响第93-94页
        4.3.9 PS-MoS_2-TEOA光致析氢体系性能研究第94-96页
    4.4 本章小结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第五章 基于吡啶噻吩与苯基苯并噻唑的中性异配铱配合物光敏剂在光致析氢体系中的性能研究第100-118页
    5.1 引言第100-101页
    5.2 实验部分第101-104页
        5.2.1 中性铱(Ⅲ)配合物的合成第101-103页
        5.2.2 离子型铱(Ⅲ)配合物的合成第103-10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4-114页
        5.3.1 合成与表征第104页
        5.3.2 晶体结构第104-105页
        5.3.3 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第105-107页
        5.3.4 理论计算第107-108页
        5.3.5 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第108-109页
        5.3.6 配合物的激发态淬灭研究第109-110页
        5.3.7 反应条件对体系光致析氢性能的影响第110-112页
        5.3.8 铱(Ⅲ)配合物结构对光致析氢性能的影响第112-113页
        5.3.9 光致析氢体系稳定性研究第113-114页
    5.4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8页
第六章 基于苯基吡啶的中性同配铱配合物光敏剂在光致析氢体系中的性能研究第118-138页
    6.1 引言第118-119页
    6.2 实验部分第119-122页
        6.2.1 配体的合成第119-120页
        6.2.2 配合物的合成第120-122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22-133页
        6.3.1 晶体结构第122-123页
        6.3.2 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第123-125页
        6.3.3 理论计算第125页
        6.3.4 配合物的电化学测试第125-126页
        6.3.5 配合物的激发态淬灭研究第126-128页
        6.3.6 反应条件对体系光致析氢性能的影响第128-131页
        6.3.7 光致析氢表观量子效率测试与反应机理研究第131-132页
        6.3.8 光致析氢体系稳定性研究第132-133页
    6.4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3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38-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40-142页
致谢第142-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钛酸纳米结构的TiO2基复合光催化剂光催化性能和构—效关系
下一篇:结合触觉力反馈与变形可视化的柔性机构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