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目录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1.1 桂枝汤类方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1.1 古代医家 | 第16页 |
1.1.2 现代医家 | 第16-18页 |
1.2 李赛美教授擅用桂枝汤类方治疗疑难杂病 | 第18-19页 |
1.3 类方的由来 | 第19-20页 |
1.4 信息数据挖掘在中医继承的重要性 | 第20-21页 |
1.4.1 传统中医疗效的主观性 | 第20页 |
1.4.2 中医水平普遍下降 | 第20页 |
1.4.3 中医海量信息整理 | 第20页 |
1.4.4 保留名老中医的经验及传承 | 第20-21页 |
1.5 数据挖掘文献综述 | 第21-25页 |
1.5.1 因子分析法 | 第21-22页 |
1.5.2 关联规则 | 第22-23页 |
1.5.3 聚类分析法 | 第23-24页 |
1.5.4 信息熵方法 | 第24页 |
1.5.5 小结 | 第24-25页 |
1.6 《伤寒论》教研室学科迈向现代化信息科技 | 第25页 |
1.7 李赛美教授对《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体会 | 第25-27页 |
1.7.1 两点论延伸三点论思想 | 第25-26页 |
1.7.2 《伤寒论》的三点论 | 第26-27页 |
1.8 熊曼琪教授与《伤寒论》教研室团队对李赛美教授的学术思想影响 | 第27-30页 |
1.8.1 熊曼琪教授学术思想 | 第27页 |
1.8.2 朱章志教授学术思想 | 第27-28页 |
1.8.3 刘敏教授学术思想 | 第28页 |
1.8.4 万晓刚教授学术思想 | 第28-29页 |
1.8.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部分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发现与整理李赛美教授运用桂枝汤类方的临床经验 | 第30-82页 |
2.1 属性偏序结构图 | 第30-36页 |
2.1.1 属性偏序结构图的可比性 | 第33-36页 |
2.2 临床医案数据挖掘研究方法 | 第36-40页 |
2.2.1 资料来源 | 第36页 |
2.2.2 门诊医案收集 | 第36页 |
2.2.3 医案纳入标准 | 第36页 |
2.2.4 医案排除标准 | 第36-37页 |
2.2.5 数据的规范化 | 第37页 |
2.2.6 数据录入整理步骤 | 第37页 |
2.2.7 医案形式背景建立 | 第37-40页 |
2.3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李赛美教授运用桂枝汤类方的知识发现 | 第40-67页 |
2.3.1 总医案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 | 第40-46页 |
2.3.2 李赛美教授的总治则治法 | 第46-49页 |
2.3.3 桂枝汤类方医案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 | 第49-51页 |
2.3.4 李赛美教授对桂枝汤证辨识 | 第51-53页 |
2.3.5 组方变化规律 | 第53-56页 |
2.3.6 病名医案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 | 第56-58页 |
2.3.6.1 虚劳综合征医案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 | 第56-57页 |
2.3.6.2 杂病医案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 | 第57-58页 |
2.3.7 三辨合参运用桂枝汤类方 | 第58-63页 |
2.3.8 用药特色 | 第63-67页 |
2.3.9 小结 | 第67页 |
2.4 典型医案赏析 | 第67-71页 |
2.4.1 案例1 | 第67页 |
2.4.2 案例2 | 第67-68页 |
2.4.3 案例3 | 第68页 |
2.4.4 案例4 | 第68-69页 |
2.4.5 案例5 | 第69-71页 |
附篇 | 第71-82页 |
结语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附录 | 第89-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详细摘要 | 第110-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