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酿酒酵母热诱导蛋白聚集体形成及不对称遗传机理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35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33页
        1.2.1 酿酒酵母及其衰老第15-18页
        1.2.2 合成遗传阵列(Synthetic Genetic Array,SGA)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8-24页
        1.2.3 聚集体/包涵体的形成及不对称遗传研究进展第24-33页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3页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3-35页
        1.4.1 课题来源第33页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3-35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35-46页
    2.1 实验材料第35-38页
        2.1.1 菌株和质粒第35页
        2.1.2 培养基及试剂第35-37页
        2.1.3 实验主要试剂第37页
        2.1.4 实验主要仪器第37-38页
    2.2 实验方法第38-46页
        2.2.1 质询菌株的构建第38-39页
        2.2.2 利用SGA方法构建基因组规模阵列第39页
        2.2.3 热诱导包涵体形成所需基因的大规模筛选第39-40页
        2.2.4 大规模筛选结果的手动人工验证第40页
        2.2.5 基因网络图谱分析第40-41页
        2.2.6 荧光显微镜成像第41页
        2.2.7 FM4-64染色第41页
        2.2.8 酿酒酵母寿命的检测第41页
        2.2.9 应用条件TS必需基因阵列进行SIR2的SGA分析第41-42页
        2.2.10 HttQ103-GFP表达及聚集体滞留率分析第42页
        2.2.11 通过ConA染色对热诱导聚集体的清除及滞留分析第42-43页
        2.2.12 Htt103Q-GFP聚集体的稳定性测定第43页
        2.2.13 经CHX处理增加代时后的聚集体遗传第43页
        2.2.14 Western杂交第43-44页
        2.2.15 溶解度实验第44页
        2.2.16 硫磺素T染色第44页
        2.2.17 Hsp104-Y662A-mCherry聚集体的诱导第44页
        2.2.18 聚集体形态及共定位的定量分析第44-45页
        2.2.19 肌动蛋白去极化分析第45页
        2.2.20 超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光照明显微镜第45-46页
第3章 热诱导包涵体形成所需基因的大规模筛选第46-61页
    3.1 引言第46页
    3.2 酿酒酵母细胞热激处理后的表型分析第46-49页
    3.3 利用SGA方法进行阵列的构建第49-50页
    3.4 热诱导包涵体形成所需基因的高通量筛选及验证第50-55页
    3.5 热诱导包涵体形成所需基因的网络图谱分析第55-56页
    3.6 热诱导包涵体形成所需基因的分析第56-60页
    3.7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4章 HTT103Q聚集体不对称遗传模型的研究第61-79页
    4.1 引言第61-62页
    4.2 SIR2Δ细胞的聚集体遗传特性分析第62-65页
    4.3 SIR2Δ细胞一些细胞特征的量化分析第65-69页
        4.3.1 细胞芽颈的量化分析第65-67页
        4.3.2 细胞生长速率的量化分析第67页
        4.3.3 细胞几何长度的量化分析第67-68页
        4.3.4 细胞聚集体丰度的量化分析第68-69页
    4.4 世代时间的延长对聚集体遗传的影响第69-72页
    4.5 利用3D-SIM对聚集体与肌动蛋白关系的分析第72-77页
        4.5.1 热诱导聚集体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共定位研究第73-76页
        4.5.2 Htt103Q聚集体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共定位研究第76-77页
    4.6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5章 热诱导及HTT103Q聚集体不对称遗传所需的SIR2互作因子的研究第79-108页
    5.1 引言第79-80页
    5.2 SIR2的必须基因遗传互作网络图谱分析第80-89页
    5.3 热诱导聚集体不对称遗传所需因子的研究第89-99页
    5.4 HTT103Q聚集体偏向母细胞隔离所需因子的研究第99-105页
    5.5 本章小结第105-108页
结论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7页
附录第127-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31-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个人简历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共表达PCV2 Cap基因及TGEV S基因的真核重组质粒构建及实验免疫研究
下一篇:磁性Skyrmion的物理性质和人工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