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主要英文缩写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蓝光受体向光素的发现及其生理功能 | 第13-27页 |
1.1 蓝光受体 PHOT1 和 PHOT2 的发现、结构及激活模式 | 第14-17页 |
1.1.1 PHOT1 和 PHOT2 的发现 | 第14-15页 |
1.1.2 PHOT1 和 PHOT2 结构及激活模式 | 第15-17页 |
1.2 PHOT1 和 PHOT2 的亚细胞定位与调控 | 第17-19页 |
1.2.1 PHOT1 的定位与调控 | 第17-18页 |
1.2.2 PHOT2 的定位与调控 | 第18-19页 |
1.3 向光素参与调控的蓝光反应 | 第19-27页 |
1.3.1 气孔运动 | 第20-22页 |
1.3.2 叶绿体运功 | 第22-24页 |
1.3.3 下胚轴生长抑制 | 第24页 |
1.3.4 下胚轴向光弯曲生长 | 第24-27页 |
第二章 蓝光受体向光素介导拟南芥下胚轴向光弯曲信号转导 | 第27-39页 |
1.1 蓝光诱导下胚轴向光弯曲信号转导组份 | 第29-33页 |
1.1.1 NPH3 | 第29-30页 |
1.1.2 RPT2 | 第30-31页 |
1.1.3 EHB1 | 第31页 |
1.1.4 PKS 家族 | 第31-32页 |
1.1.5 蛋白磷酸酶 2A(PP2A) | 第32-33页 |
1.2 生长素运输载体及其调控因子 | 第33-39页 |
1.2.1 生长素外流载体 PIN 家族 | 第33-35页 |
1.2.2 生长素输入载体 AUX1/LAX | 第35页 |
1.2.3 ABCB19 生长素转运蛋白 | 第35-36页 |
1.2.4 AGC3 激酶:PID,WAG1 和 WAG2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实验目的和意义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拟南芥 PHOT2 信号转导相关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 第41-69页 |
1 引言 | 第41-4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2-5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2-52页 |
2.2.1 植物材料的诱变及筛选 | 第42-43页 |
2.2.2 拟南芥的杂交及遗传分析 | 第43-44页 |
2.2.3 拟南芥基因的图位克隆 | 第44-45页 |
2.2.4 T-DNA 插入缺失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 第45页 |
2.2.5 下胚轴向光弯曲度的测量 | 第45页 |
2.2.6 实时定量 PCR 和半定量 RT-PCR 测定 | 第45-47页 |
2.2.7 重组质粒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47-50页 |
2.2.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GFP 荧光检测 | 第50-5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2-67页 |
3.1 拟南芥下胚轴向光弯曲缺失突变体筛选条件的确立 | 第52-53页 |
3.2 PHOT2 下游信号分子的筛选与鉴定 | 第53-54页 |
3.3 p2sa1 和 p2sa2 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54-56页 |
3.4 P2SA2 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鉴定 | 第56-62页 |
3.4.1 P2SA2 基因的图位克隆 | 第56-58页 |
3.4.2 P2SA2 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58-60页 |
3.4.3 P2SA2 的亚细胞定位 | 第60-62页 |
3.5 P2SA1 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鉴定 | 第62-65页 |
3.5.1 P2SA1 基因的图位克隆 | 第62页 |
3.5.2 P2SA1 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62-64页 |
3.5.3 P2SA1 的亚细胞定位 | 第64-65页 |
3.6 P2SA1 和 P2SA2 基因的功能比较 | 第65-67页 |
4 讨论 | 第67-69页 |
第五章 P2SA1 调节蓝光反应的生理功能分析 | 第69-77页 |
1 引言 | 第69-7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7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70-71页 |
2.2.1 半定量 RT-PCR 测定 | 第70页 |
2.2.2 根负向光性检测 | 第70页 |
2.2.3 叶绿体运动检测 | 第70-71页 |
2.2.4 远红外成像检测 | 第7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1-75页 |
3.1 P2SA1 基因响应蓝光的表达分析 | 第71页 |
3.2 P2SA1 调节强蓝光诱导的拟南芥根负向光性生长 | 第71-73页 |
3.5 P2SA1 参与强蓝光诱导的气孔运动调节 | 第73-74页 |
3.6 P2SA1 不调节强蓝光诱导的拟南芥叶绿体避光运动反应 | 第74-75页 |
4 讨论 | 第75-77页 |
第六章 P2SA1 调节拟南芥下胚轴向光弯曲的作用机制 | 第77-111页 |
1 引言 | 第77-7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9-8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79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79页 |
2.1.2 质粒载体与菌株 | 第7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79-85页 |
2.2.1 植物材料的种植 | 第79页 |
2.2.2 植物总 RNA 的提取及 cDNA 的合成 | 第79-80页 |
2.2.3 p2sa1 (DR5rev::GUS 和 DR5rev::GFP)材料的获得 | 第80页 |
2.2.4 植物材料的 GUS 染色 | 第80-81页 |
2.2.5 酵母双杂交检测 | 第81-82页 |
2.2.6 Western blot 检测 | 第82-83页 |
2.2.7 GST Pull-down 检测 | 第83-84页 |
2.2.8 双分子荧光 BiFC 检测 | 第84-8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5-107页 |
3.1 P2SA1 对拟南芥下胚轴向光弯曲生长的调节 | 第85-86页 |
3.2 P2SA1 调节下胚轴向光弯曲与 PHOT1 和 PHOT2 关系研究 | 第86-93页 |
3.2.1 P2SA1 与 PHOT1 和 PHOT2 遗传关系分析 | 第86页 |
3.2.2 PHOT1 和 PHOT2 对 P2SA1 基因表达调节 | 第86-89页 |
3.2.3 P2SA1 与 PHOT1 和 PHOT2 互作分析 | 第89-91页 |
3.2.4 PKS1 与 PHOT1 和 PHOT2 互作分析 | 第91-92页 |
3.2.5 P2SA1 与 PKS1、PKS2 和 PKS4 互作分析 | 第92-93页 |
3.3 P2SA1 调节下胚轴向光弯曲与 NPH3、RPT2 以及 PKSs 关系研究 | 第93-102页 |
3.3.1 P2SA1 与 NPH3 的遗传关系分析 | 第94-95页 |
3.3.2 P2SA1 与 RPT2 的遗传关系分析 | 第95-96页 |
3.3.3 P2SA1 与 NPH3、NPH3 以及 PKSs 的遗传关系分析 | 第96-97页 |
3.3.4 蓝光对基因 P2SA1 与 RPT2、NPH3 以及 PKSs 表达的影响 | 第97-100页 |
3.3.5 拟南芥 P2SA1 和 NPH3、RPT2 以及 PKS1 之间的互作分析 | 第100-102页 |
3.3.6 拟南芥 PKS1 和 NPH3、RPT2 以及 P2SA1 之间的互作分析 | 第102页 |
3.4 P2SA1 对生长素分布的调控 | 第102-107页 |
3.4.1 P2SA1 调节生长素运输 | 第102-105页 |
3.4.2 P2SA1 与生长素运输载体 PIN1、AUX1 相互分析 | 第105-107页 |
4 讨论 | 第107-11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7页 |
作者简介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