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

作者简介第6-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2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18-1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9-20页
        1.2.2 研究意义第20-22页
    §1.3 研究现状及趋势第22-29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22-24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4-29页
        1.3.3 研究趋势分析第29页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第29-31页
        1.4.1 研究思路第29-30页
        1.4.2 研究方法第30-31页
    §1.5 创新之处第31-32页
第二章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理论第32-55页
    §2.1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概念、特点及规律第32-41页
        2.1.1 政治认同第32-34页
        2.1.2 政治认同教育第34-35页
        2.1.3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特点第35-39页
        2.1.4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应遵循的规律第39-41页
    §2.2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理论依据第41-47页
        2.2.1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依据第41-44页
        2.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第44页
        2.2.3 其他相关理论借鉴第44-47页
    §2.3 政治认同的核心构成要素第47-50页
        2.3.1 政治认知第48页
        2.3.2 政治情感第48-49页
        2.3.3 政治信任第49页
        2.3.4 政治参与第49-50页
        2.3.5 政治行为第50页
    §2.4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评价第50-55页
        2.4.1 大学生政治认同评价第50-52页
        2.4.2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评价第52-55页
第三章 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做法及基本经验第55-64页
    §3.1 建国以来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发展历程第55-58页
        3.1.1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起步发展时期(1949—1966)第55-56页
        3.1.2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停滞时期(1966—1978)第56页
        3.1.3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恢复发展时期(1978—1992)第56-57页
        3.1.4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完善发展时期(1992—2002)第57-58页
        3.1.5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科学发展时期(2002—至今)第58页
    §3.2 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主要做法第58-60页
        3.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导地位第58-59页
        3.2.2 强调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第59页
        3.2.3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第59页
        3.2.4 结合民族地区特色开展教育第59-60页
    §3.3 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基本经验第60-64页
        3.3.1 高度重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第60-61页
        3.3.2 结合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第61-62页
        3.3.3 依托民族团结教育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第62页
        3.3.4 借助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第62-64页
第四章 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实证研究第64-82页
    §4.1 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调查问卷的编制第64-66页
        4.1.1 调查问卷的类型选择第64-65页
        4.1.2 调查问卷的编制第65-66页
        4.1.3 调查方法的确定第66页
    §4.2 调查的实施第66-69页
        4.2.1 调查对象的确定和样本的选取第66-67页
        4.2.2 调查基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第67-69页
    §4.3 因子分析方法的运用第69-76页
        4.3.1 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的运用第69-74页
        4.3.2 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的运用第74-76页
    §4.4 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情况第76-80页
        4.4.1 政治认知方面第76-77页
        4.4.2 政治情感方面第77页
        4.4.3 政治信任方面第77-78页
        4.4.4 政治参与方面第78-80页
        4.4.5 政治行为方面第80页
    §4.5 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小结第80-82页
第五章 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第82-98页
    §5.1 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82-89页
        5.1.1 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存在一定模糊性第82-84页
        5.1.2 部分大学生对政治认同教育的响应度不高第84-87页
        5.1.3 少数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与政治行为的相符度不高第87-89页
    §5.2 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89-98页
        5.2.1 国内外复杂形势使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面临新挑战第89-92页
        5.2.2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影响第92-93页
        5.2.3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影响第93-95页
        5.2.4 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手段亟待更新第95-98页
第六章 完善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原则与对策第98-111页
    §6.1 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原则第98-100页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原则第98-99页
        6.1.2 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第99页
        6.1.3 普及教育与分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第99-100页
    §6.2 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对策第100-111页
        6.2.1 继续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提升大学生政治认知第100-103页
        6.2.2 注重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营造,培养大学生政治情感第103-105页
        6.2.3 提升学生党团组织活力,提高大学生政治信任第105-107页
        6.2.4 规范高校政治实践活动,扩大大学生政治参与第107-109页
        6.2.5 发挥新媒体的舆论导向,规范大学生政治行为第109-111页
结束语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14-122页
附录第122-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部省域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增长的模型、机理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